
11月11日,十五運會滑板項目男(女)子碗池賽決賽吸引了眾多觀眾現場觀賽。 記者鐘暢新 攝

惠州制造的滑板占據全球高端市場35%~40%。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滑板運動在惠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這是曾在市區合江樓下舉辦的滑板表演活動。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11月11日,十五運會競體項目滑板決賽在惠州收官。本次賽事吸引了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7支代表隊、60名運動員參賽,圍繞男子碗池、女子碗池、男子街式、女子街式四個小項的冠軍展開激烈角逐。廣東隊派出12名選手參賽,來自惠州的滑板健兒主場作戰、火力全開,斬獲3金1銅,三位金牌選手陳燁、鄒明珂、潘家杰成為賽場最大亮點,點燃這座城市的激情。惠州滑板健兒騰空躍起的滑板弧線,就像惠州城市形象LOGO“惠”的紅色一橫,穿山越海,彰顯“滑板之城”的青春活力。
賽場內外,滑板運動的熱血與活力,不僅展現了惠州運動員的精湛技藝,更勾勒出惠州這座“滑板之城”的清晰輪廓。從人才梯隊到產業根基,從城市青春氣質到全民運動氛圍,惠州“滑板之城”的底氣,藏在每一塊滑板的滑行軌跡里,更融在城市發展的脈搏中,描繪著“華南戶外運動之都”的圖景。
培養出一批優秀專業運動員
“今年十五運會的滑板項目,廣東隊12人陣容里有7人是惠州運動員。”廣東省輪滑(滑板)隊總教練衛乃章自豪地介紹,隊里培養出陳燁、潘家杰、鄭好好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賽場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十五運會賽場上的亮眼成績,絕非偶然,而是惠州滑板人才培養體系長期深耕的結果。
滑板運動的青春特質,與惠州的城市氣質天然契合。惠州市這座“青春之城”不僅擁有龐大的年輕群體,更以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為潮流運動的生長提供了肥沃土壤。
2019年,通過省市共建的模式,廣東省輪滑(滑板)隊落地惠州。如今,惠州滑板運動的發展呈現系統化特點,不管是在教練水平還是在隊員培訓上,都有非常明顯的進步。“經過這次全運會,我相信惠州的滑板運動將再上一個新的臺階。”衛乃章說,“希望惠州的輪滑、滑板運動能夠走得更遠更高,越來越多的運動員代表國家,走向國際。”
如果說產業與人才是“硬支撐”,那么濃厚的全民氛圍就是“軟實力”。
惠州的輪滑(滑板)氛圍越來越好,滑板運動的活力,早已躍動在惠州的大街小巷。數據顯示,惠州長期參與輪滑運動的人數有近20萬,滑板愛好者近2萬人,其中青少年群體成為絕對主力。
在惠州市體育運動學校,高標準的街式和碗池滑板場達到國際頂級賽事標準,這里不僅是省滑板隊的常駐訓練地,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優秀選手前來集訓。
“惠州不愧是‘滑板之城’,滑板氛圍特別濃厚,場地設計也很有特色,之后外訓我特別想來這里備戰。”賽后,銀牌獲得者、北京隊運動員王騰赫接受惠州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高水平賽事的持續舉辦,讓滑板運動在惠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滑板運動場地日趨完善。仲愷高新區五一公園、御湖公園、雙崗公園增設滑板設施;鹿江樂園滑板場完成設計;惠陽區計劃在體育公園一期建設滑板及輪滑場地;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260多名建設者堅守惠州市兒童公園項目施工一線,滑板碗池、全民健身中心等運動設施雛形已現……
乘著十五運會的東風,惠州將進一步激發“體校專業訓練”和“社會舉辦體育”積極性,持續打造高水平滑板隊伍,規劃建設更多的公共滑板場,開展滑板公益培訓,舉辦滑板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大力普及輪滑、小輪車、沖浪等新興運動,全力打造“滑板之城”。
硬核“惠州制造”
鑄就“惠州滑板”名片
“這次全運會上,我用的滑板就是‘惠州制造’的。”江蘇隊運動員高群翔興奮地說,經過激烈角逐,他成功斬獲男子街式賽季軍。
滑板運動的興起,離不開堅實的產業支撐。惠州制造的滑板占據全球高端市場35%~40%。全球每10塊高端滑板中,就有平均3.5至4塊產自惠州。
位于惠陽區秋長街道的惠州市杰誠運動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滑板龍頭企業,扎根惠州一路成長,成為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滑板團體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參與者之一。
“全運選手對滑板的重量、彈性要求更苛刻,我們組建專項研發小組,根據每位選手的技術特點優化設計。”杰誠運動總經理杜勇斌說,惠州制造的高品質滑板成為全運會健兒的“制勝裝備”。
以全運為紐帶,惠州充分激發體育運動和體育產業聯動發展的活力。惠州擁有體育制造實體近500家,形成了自行車、滑板、輪滑、滑雪、飛鏢、網球、運動防護器材等產業集群,涌現出了喜德盛自行車、薩瓦運動、杰誠運動、海德公司等一批業內享有盛譽的大型體育用品制造企業。
特別是滑板產業,從滑板板面、支架到專業護具,完整的產業鏈不僅為運動員提供高品質裝備保障,更讓“惠州滑板”的制造名片走向世界。惠州將不斷培育壯大體育產業,打造超200億元規模的時尚運動制造產業集群。
不僅是體育制造業蓬勃發展,十五運會也讓更多人看到,惠州這座“萬億工業大市”的硬核制造實力和產業活力。
近年來,惠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著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構建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2024年,惠州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GDP突破6000億元,達到6136.39億元,穩居廣東經濟第五城,首次躋身全國城市GDP排名前50名。
惠州以十五運會為紐帶,充分激發體育運動和體育產業聯動發展的活力。
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
與體育運動、體育制造業迸發的活力相得益彰的,是激蕩在惠州山海間的戶外運動激情。
翻開地圖,山海惠州自然稟賦優越:坐擁羅浮山、南昆山兩座名山,還有280多公里海岸線蜿蜒而過,包括山、林、海、島、湖、溫泉和瀑布等應有盡有,既帶來多樣化的旅游體驗,也讓惠州具有天然的體育運動“基因”和得天獨厚的體育運動產業發展潛力。
游客騎行在羅浮山與南昆山之間,車輪碾過蜿蜒山道,道路兩邊山巒疊翠、溪水潺潺,宛如置身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縱情馳騁感受速度與自然的碰撞……惠州高標準謀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積極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
惠州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于2025年6月全線通車,串聯16個主題驛站、200多個景點,通車當日的騎行活動,成為華南戶外運動賽事與消費結合的典型案例。如今,最美旅游公路已經成為騎行、越野、徒步的最佳賽道。
惠州依托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的世界級生態資源、大灣區區位優勢和全鏈條政策保障,以自行車、登山、定向、賽車等山地運動為核心,以218最美旅游公路騎行、羅浮山登山、南粵古驛道定向、南昆山賽車為特色,同步培育滑翔傘、無人機競速、槳板、皮劃艇等低空及水上業態,努力打造集賽事舉辦、休閑體驗、產業孵化、文化傳播于一體,“悅納全齡、縱覽全景、暢享四時春”的華南山地運動天堂、粵港澳大灣區四季運動樂園和世界級森林溫泉運動康養地。
滑板運動,也是戶外運動的重要項目,承載著無數年輕人的夢想。
今年,惠州發布城市形象新LOGO,標志整體造型由蘇東坡書法字體“惠”字創意變化而來,落筆第一橫紅色部分,源于嶺南荔枝紅,形似穿山越海的“滑板”,彰顯“滑板之城”的青春活力。惠州已然將滑板精神寫入城市肌理的象征——既傳承千年文脈,又躍動時代脈搏。
惠州將以承辦十五運會滑板項目為契機,繼續申辦省級乃至國家級滑板賽事,完善場地網絡,讓“惠州滑板”既成為全球高端制造的名片,也成為“滑板之城”的文化符號,在萬億體育產業藍海中“滑”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
通過十五運會比賽,“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句響亮的口號,在惠州,它已轉化為一場波瀾壯闊的城市實踐。惠州以賽事為支點,撬動城市品質、治理能力、發展動能的全方位躍遷,生動詮釋著“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深刻內涵。
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檢驗。惠州通過組建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的組織機構,成立十五運會跆拳道競委會等五個單項競委會,30多個成員單位緊密聯動的方式打破了部門壁壘,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確保了賽事籌備各環節的無縫銜接與流暢運轉。
在場館建設方面,惠州秉持“賽時服務賽事,賽后服務市民”的理念,推動體育設施實現代際飛躍。對惠州體育館進行了建館20年來最全面、最徹底的改造提升,使其不僅能完美承接高規格賽事,更在功能性與服務性上實現了代際飛躍。市體校新建的碗池滑板場,從設計之初便對標國際頂尖水準,一舉填補了惠州在極限運動專業場地領域的空白。
以賽事為契機,惠州系統推進城市更新,通過城市風貌、交通體系等領域的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品質的內涵式發展。
聚焦“主賽場”形象,惠州對惠城區33條保障道路、4座橋梁及高鐵沿線環境開展了系統性的整治提升。昔日普通的惠州體育館外圍區域,被匠心獨運地改造為一個近6000平方米,集休閑、健身、學習、娛樂于一體的多元戶外活動空間,瞬間“活化”為備受市民青睞的城市活力新地標。結合示范道路品質提升工程,金山大道、東湖西路等城市“動脈”煥然一新,不僅提升了通行體驗,更重塑了城市的“第一印象”。與此同時,日均投入362名保潔人員、94臺環衛車輛的精細化作業,以及規模化對人行道、路燈等市政設施的持續養護,讓城市在細微處見品質。
與此同時,惠州的交通系統全面升級。通過科學制定賽事專用路線、設置交通“綠波帶”、優化公交班次、全面整改無障礙設施等一系列組合拳,構建起一個高效、便捷、人性化的賽事交通保障網絡。
承辦十五運會賽事,不僅改變了惠州的城市物理空間,更深層次地激發了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市民的健康意識,推動體育運動從“賽事競技”向“生活方式”轉變。
借著全運會的東風,惠州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將“全民健身”的種子深植于城市文化土壤。全市17239個體育場地、1953萬平方米運動空間,共同織就“15分鐘健身圈”。老舊小區的“惠民空間”、學校體育場的“刷臉開放”“群體通”平臺的便捷預約,讓運動變得觸手可及。大型體育場館每年330天的低免開放政策,確保了賽事成果由全民共享。
當清晨的跑者穿梭于東江公園,當夜幕下的籃球場躍動著青春的身影,當“村BA”的吶喊響徹鄉村夜空,當惠州馬拉松串聯起山海風光,人們看到,體育已超越競技本身,成為一種蓬勃發展的城市文化,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一種凝聚人心的社會力量。全運會像一劑強大的“催化劑”,加速了這種轉變,讓惠州這座千年古城,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年輕活力與動感氣質。
青春“滑板之城”,必將“滑”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記者謝寶樹 侯縣軍 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