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州市惠城區小金口街道堅持“黨建+社會救助”工作理念,依托“一網(網格)三聯(聯系黨員、聯系志愿者、聯系群眾)五清單(民情清單、結對清單、服務清單、解困清單、共治清單)”運作模式,加強特殊困難群體綜合保障,推動救助幫扶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一、強化組織保障,讓救助更有力度
制定印發《小金口街道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實施方案》,成立由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街道辦事處主任任常務副組長,各職能部門和村(社區)等單位為成員的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工作委員會。對需關愛幫扶的特殊困難群體進一步細分為10個類別,持續加強對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用好用足兜底保障政策,做到早發現、早救助、早幫扶。落實落細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政府救助與社會力量相銜接,構建“共性+專項”幫扶多元渠道,形成“輸血”與“造血”相融合的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同時,街道紀檢監察辦公室建立健全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監督機制和通報約談機制,通過監督問責,促使救助工作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工作制度,在制度的籠子里高效有序開展社會救助工作。對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影響的單位和責任人,將追究相應責任。 二、健全網格機制,讓救助更有精度 堅持適度救助、及時高效的原則,聚焦解決困難群眾面臨的突發性、緊迫性基本生活問題,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救助及時。發揮網格的“網眼”作用,建立主動發現機制。將社會救助各類幫扶政策匯編成冊,通過擺攤位、網格樓棟長微信群等線上線下方式進行宣傳,讓轄區群眾及時了解獲取救助政策。依托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發動網格內駐格團隊、駐格民警(交警)、民情觀察員、商會等共治力量,織密發現特殊困難群眾的“網眼”,對因重大變故導致可能產生的特殊困難群體進行溯源摸排,建立“反向發現”的逐級上報機制,及時向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報告,形成街道職能部門、村 (社區)、網格等多元聯動的主動發現大格局。實施分類管理,建立精準幫扶造血機制。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工作以精細化分類管理為原則,綜合研判分析特殊困難群眾的困難原因、困難程度,壓實政府兜底保障“輸血”功能。對于有勞動能力的個人或家庭除了給予臨時救助外,由街道職能部門或村 (社區)向企業 (用工單位)推薦就業,或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就業創業指導幫助,形成“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精準幫扶機制。 三、多元救助幫扶,讓救助更有溫度 為確保關愛幫扶工作落地見效,街道進一步細化了各村(社區)和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安排網格長、駐村人員 (兼職網格員)、小組干部(片區網格員)分街包片開展入戶調查,對摸排發現的特殊困難群體,按致困因素和困難程度實行細化分類,屬于政策法規內規定由政府兜底的共性問題按規定辦理,相關職能部門跟進落實;屬于政策法規外暫無法解決的,安排專人落實好信息登記,建立工作臺賬,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的結對幫扶方式,在生活照料、精神陪伴、就業指導、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體活動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關愛幫扶措施,經關愛幫扶工作委員會召開會議按“一事一議”方式解決。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多元幫扶機制,支持和引導企業、工商個體戶、志愿服務團隊、慈善組織、愛心人士等力量設立“幫扶基金”,形成關愛幫扶工作合力。目前,街道已成立3支專業志愿服務團隊和91支小分隊,聯合“雙百”社工每年開展愛心義診、愛心救助、政策宣傳等多元化、高頻次的志愿服務活動150多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