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與節點城市,惠州市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海礦一體化保護修復,努力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打造綠色生態屏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海洋復綠,守護碧海綠洲
2013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守護碧海綠洲,完成紅樹林營造8857畝、修復1965畝,躋身全國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10大典型案例,獲批2025年中央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中央財政資金3億元。一是先行先試,創新打造“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濕地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紅樹林生態園,將紅樹林修復與生態文旅有機結合,逐步改善考洲洋區域海洋生態環境,豐富生物多樣性,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二是加強岸線管控和整治修復。全省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責任目標考核全省第三名,獲省通報表揚,2024年共有5.62公里整治修復岸線通過了省驗收認定為生態修復岸線。三是將紅樹林轉變成“金樹林”。提前超額完成2024年度305公頃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全年兩次獲得國家及省用地指標獎勵共計1332.55畝;完成全國首宗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創下當前國內總量最大、數額最高的紅樹林碳匯交易記錄,開創了全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的先河。
礦山披綠,重塑山水底色
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市扛牢生態修復責任,積極推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重塑山水底色。截至3月,2025年度339.98公頃修復任務已完成153.37公頃,完成率達45.11%。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惠州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專班,構建市、縣(區)共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先后開展了多次礦山生態修復全覆蓋檢查督導工作,壓實工作責任,積極推進問題整改,提高生態修復項目成熟度。二是嚴格標準執行。建立工作臺賬,督促礦山企業嚴格執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并進行動態管理,目前全市24家持證在采礦山已100%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三是積極推進歷史遺留礦山圖斑問題治理。建立長效生態修復工作機制,做好資金保障,嚴格執行專款專用,目前已完成治理修復圖斑數62個、涉及圖斑面積104.32公頃。
耕地守護,端穩糧食金碗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聚焦耕地這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強化耕地保護監管,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端穩糧食金碗。一是把好“進出”關。統籌做好耕地“多進”和“嚴出”工作,確保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并適度增加,保障我市新增建設項目需求,嚴格管控耕地流失,守牢我市137萬畝的耕地家底。二是守牢穩耕地。全力推進補充耕地計劃實施,通過統籌使用補充耕地、整改恢復、農業結構調整等多種措施,2024年全市耕地總量凈增加0.44萬畝,實現耕地“穩中有增”。三是落實田長制。以田長制為抓手,實現地有人種、田有人管、責有人擔的“田長治”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模式,目前已劃定網格6474個,設定各級田長約8807名,織牢耕地保護“人防+技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