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惠州是珠江口東岸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海洋資源豐富,在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海洋強市”為帆,惠州正乘勢而上,立足海洋優勢,全方位踐行向海發展理念,通過謀規劃、抓產業、強聯動,筑保障四大核心舉措,激活“藍色經濟”新動能,奮力譜寫向海圖強新時代篇章。
規劃引領,繪制“藍色經濟”發展新藍圖
規劃引領,科學施策。惠州堅持科學規劃,明確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路徑,持續優化海洋產業空間布局,提升海洋綜合管理水平,為打造現代化海洋經濟強市提供戰略支撐。
為優化海洋空間布局、提升海洋經濟整體競爭力,惠州出臺實施《惠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等系列文件,為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當前,惠州正以規劃為綱領,統籌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海上風電、考洲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等項目建設,奮力打造海洋特質更加明顯、海洋經濟競爭力更強、資源利用效益更優的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海洋城市。
產業發展,打造“藍色經濟”發展新高地
藍圖繪就,重在落地。近年來,惠州持續深耕海洋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藍色經濟”快速發展,從“海洋大市”不斷邁向“海洋強市”。
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是建設“海洋強市”的必由之路。作為廣東省海洋大市,惠州構建以海洋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沿海石化產業為主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現代“藍色經濟”發展新高地。
同時,惠州把推動海洋牧場建設作為做大做強現代海洋產業的有力抓手,印發《惠州市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等文件,助力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動“藍色糧倉”發展。
兩灣聯動,開拓“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
兩灣聯動,協同發展。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惠州將推進“兩灣聯動”發展海洋經濟。以濱海旅游為引擎,惠州整合海島、大亞灣、雙月灣等資源,發展海島觀光、康養度假、海洋運動等業態,建設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
全力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推動港口、碼頭、高鐵等臨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海洋交通運輸大動脈。高標準規劃建設G228惠州段129公里濱海旅游公路,串聯大亞灣和雙月灣的優質資源,打造“快進慢游”全域旅游交通網絡。
以大亞灣石化區為核心,聯動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在產業、項目、土地、人才等方面實現一體發展、聯動發展、優化發展,深化“南北聯動”發展新格局,帶動沿海石化產業集群崛起,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
要素保障,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新跨越
精準發力,護航項目。近年來,惠州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用海結構,提升審批效率,著力推動海洋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賦能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助力重大項目用地用海審批,完成惠州好招樓市級濕地公園二期工程項目等重大項目符合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有限人為活動認定意見辦理;完成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廠一期工程用海變更等用海項目規劃審查;完成新建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鐵路項目(惠州段)等批次、單選預審項目規劃審查,推動重大項目落地。
2024年,惠州市獲國家級批準用海(含新增、變更、填海竣工)項目4宗共493.73公頃,獲省級批準用海變更1宗17.80公頃,市級批準用海5宗共206.38公頃,縣區批準用海4宗共1.48公頃,有力保障了太平嶺核電站二期工程、惠州LNG接收站等重大項目用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