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省海洋大市,惠州市海域面積 4519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為269.59公里,坐擁大亞灣、紅海灣、考洲洋等重要海灣。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初步完成全省首個萬畝級紅樹林項目建設;創下全國最大紅樹林碳匯交易記錄;成功申報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獲中央財政資金3億元,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惠州路徑”。
向海要林,筑起萬畝“海上森林”
考洲洋畔,白鷺翩躚,原本被養殖侵占的濱海濕地得到恢復,破碎化嚴重的紅樹林斑塊逐步發展為萬畝連片規模,洋內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考洲洋位于惠東縣稔平半島,水域面積約28.6平方公里,是我市面積最大的濕地。為加快考洲洋生態保護修復,我市持續推進萬畝級紅樹林建設項目,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項目12個,清理海域面積約20平方公里,恢復自然海域約12平方公里,完成紅樹林營造8857畝、修復1965畝,成功構建起萬畝連片的“海上森林”。
先試先行,我市創新打造“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濕地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紅樹林生態園,將紅樹林修復與生態文旅有機結合,逐步改善考洲洋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2024年,考洲洋重點海灣整治項目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10大典型案例,形成可復制的濱海濕地修復“惠州樣板”。
生態反哺,紅樹林變身“金樹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作為多種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紅樹林不僅有生態功能,還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我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紅樹林生態經濟價值,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通過挖掘紅樹林碳匯資源,率先完成全國首宗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4.3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涉及紅樹林3072.75畝,總價超400萬元,創下當前國內總量最大、數額最高的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記錄,實現生態保護與碳匯經濟的雙向“增值反哺”。
積極開展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申報工作,超額提前完成省廳下達至我市的紅樹林營造和修復任務,獲得國家及省級紅樹林造林獎勵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合計1538.55畝,主要用于保障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合理用地需求,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要素支撐。
海岸煥新,重塑生態安全屏障
海岸帶作為陸地與海洋交匯的過渡地帶,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 我市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扎實推進海岸線整治修復,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通過制定印發《惠州市海岸線整治修復任務工作方案(2023-2025年)》《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等政策文件,明確目標,完善機制,有效提升我市海岸線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期間,共完成海岸線整治修復長度約8.8公里,形成生態恢復岸線長度11.2千米(經省廳認定的生態恢復岸線長度5619.5米),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全省第一。
嚴格實行海岸帶用途管控,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對非法占用、破壞岸線行為“零容忍”,確保自然岸線保有率穩定達標,并重點排查整治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等親海岸段的入海污染源,為海洋生態筑牢堅實的陸地防線。
面朝蔚藍,向綠而行。下來,我市將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不斷拓展“兩山”轉換路徑,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惠州樣板”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