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州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通過礦山修復治理、耕地資源保護、海洋生態保護等系統性舉措,拓寬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攻堅礦山修復,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惠州市深刻把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堅決扛起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責任,積極探索礦業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系統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成立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專班,建立健全市、縣(區)聯動機制,形成上下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修復圖斑數62個、涉及圖斑面積104.32公頃;2025年目標修復任務339.98公頃,已完成256.47 公頃。
常態化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達標工作,科學制定綠色礦山建設達標年度計劃與工作措施,建立專項工作臺賬,加強在建生產礦山企業的監管,督促礦山企業嚴格執行綠色礦山建設達標標準,切實做到“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確保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目前全市持證在采礦山為21家,已100%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加強耕地保護,端穩糧食安全金飯碗
惠州市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力提升耕地質量與生態效能,推動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工作走深走實,切實端穩糧食金飯碗。
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今年上半年,共完成2025年度城鎮建設用地占補平衡審核89個批次,其中涉及耕地占用的75個批次已全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合計占用耕地(需補充耕地)89公頃,水田40公頃,補充糧食產能141.2萬公斤,切實做到補充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產能有保障。
大力實施耕地恢復,補充耕地數量,保障全市耕地總量穩定。今年上半年,共完成補充耕地選址13718畝,選址完成率100%;已動工補充耕地面積6531畝,已完工補充耕地面積1300畝。同時,及時分解下達省、市耕地保護普惠性補助資金4726萬元至各縣(區),充分調動基層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耕地糧產良性互動,為“百千萬工程”提供堅實資源支撐。
守護海洋生態,打造藍色經濟新優勢
惠州市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轉化路徑,堅持海洋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初步完成全省首個萬畝級紅樹林項目建設,創新打造“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旅游+濕地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紅樹林生態園,將紅樹林修復與生態文旅有機結合;獲得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538.55畝,是省內首例通過紅樹林造林獲得獎勵指標的地市,數量為同類全國最高;完成全國首宗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4.3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價超400萬元,創下當前國內總量最大、數額最高的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記錄。
扎實推進海岸線生態修復,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8.8公里,形成生態恢復岸線長度11.2千米,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全省第一;成功申報2025年惠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項目計劃完成生態修復總面積619.97公頃,獲批中央財政資金3億元;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10大典型案例,為全國海洋生態治理提供可復制推廣的惠州方案。
接下來,惠州市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深化“兩山”轉化路徑,不斷探索創新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資源釋放出更多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