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級超強臺風“樺加沙”來勢洶洶,風雨席卷前夕,惠州街頭有一群“逆風者”正在默默守護。他們穿梭在橋梁下、涵洞中,目光掃過每一個可能的避風角落,只為尋找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盡快將其轉移安置到避難場所。
一、聞“風”而動,以最嚴要求筑牢防御底線
臺風就是命令。9月21日,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加強為超強臺風,最大風力達17級,直逼廣東沿海?;葜莘里L應急從Ⅳ級迅速提升至Ⅲ級。
在廣東省民政廳發出臺風防御部署后,惠州市民政局召開專題會議部署防御工作。會議強調,全市民政系統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克服麻痹思想、僥幸心理,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必須做到一人不漏”。會議要求全市民政系統切實加強隱患排查,扎實做好各項防御工作。全市救助管理機構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對身處存在安全隱患的服務對象果斷實施“應轉盡轉、應轉早轉”;全面清點應急物資,確保食品、飲用水、藥品、衣物等生活物資儲備充足。一場與臺風賽跑的生命守護行動,在臺風前夕全面鋪開。
二、拉網巡查,將溫暖勸導送到街頭巷尾
“阿叔,臺風馬上要來了,這里很危險!跟我們回救助站吧,安全第一!”9月22日起,這樣焦急而溫暖的勸告聲,在惠州各個重點區域反復響起。
由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派出2個巡街組,兵分兩路日夜不停歇地對橋梁、涵洞及流浪人員可能聚集的地點進行拉網式排查。積極勸導流浪乞討人員、街頭露宿人員進入救助管理機構接受幫扶,實現應救盡救、及時救助?!拔覀兊娜蝿站褪悄托臏贤ǎ_保他們了解臺風的危險性,心甘情愿地跟我們回救助站?!睂浄磸蛣駥圆辉高M站救助的,工作人員也會詳細記錄其位置和信息,及時提供泡面、飲用水和應急聯系卡片,確保后續能持續跟進,通報有關部門合力保障其安全。
三、安全轉移,75名遇困人員得到妥善安置
9月22日至9月24日,全市民政部門、救助管理機構、鄉鎮(街道)共開展街面巡查84次,出動84車次、224人次。
數字背后是一個個被守護的生命。這次行動共實現街面救助42人次,安全轉移安置75人。這75人被分別進行了最適宜的安置:其中26人入住救助站,獲得臨時住宿保障;5人身體不適者被及時送醫治療;34人被轉移至應急避難場所;另有8人聯系上親友得以投靠,2人在民政部門幫助下順利返鄉。
四、站內暖流,臨時港灣充滿溫情
9月23日,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救助大廳比往日更加忙碌,隨著臺風逼近,由公安、鎮街護送來站和自行來站求助人員顯著增加。面對這一情況,中心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增派人手。工作人員迅速為每一位求助者辦理登記,引導他們入住。站內,干凈整潔的床鋪、熱乎的飯菜、充足的物資,瞬間驅散了受助人員身上的寒意和心中的不安;除了基本食宿,救助中心也特別關注受助人員的情緒安撫。對于年老體弱或行動不便的受助人員,救助站還特別安排“一對一”的貼心服務。這里嚴格遵循“自愿受助、無償救助”原則,不僅提供了安全、溫暖的臨時住所,更給予受助者充分的尊重和尊嚴。
五、部門協同,織密救助“安全網”
應對此次臺風,是一場高效的協同作戰。惠州民政系統積極與公安、衛健等部門開展協同聯動,信息共享,力量互補,共同織就了一張堅實的民生保障“安全網”。
公安部門加強了對重點區域的治安巡邏,發現流浪遇困人員,立即勸導并護送至救助站;城管人員在市容環境安全巡查中,發現流浪遇困人員,及時向民政部門通報相關信息;衛健部門則確保了醫療救助的綠色通道暢通。這種“一盤棋”的聯動機制,就像一張看不見的救助網絡,在暴雨狂風中守護著這座城市最脆弱的人群,真正做到應救盡救、不落一人。
風雨已歇,守護不歇。隨著臺風“樺加沙”的影響逐漸消散,風雨過后,城市秩序正在有序恢復。本次避險轉移的75名遇困人員也已根據各自情況,開始分批、分類離站。救助中心大廳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救助工作并未停止。工作人員正著手清點補充物資、進行全面消殺、總結本次防風救助經驗,迅速從“應急狀態”回歸到“常態守護”,繼續守護這座城市里最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