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鄰自然社區小紅樓。
東平庭院。
2023年6月,惠城印發開展“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強調惠城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提升中心城區能級。今年8月,惠城區召開“發展文化新業態 建設高品質城區”座談會,提及鏈接更多社區,讓城市更加年輕化、更有鮮活感、更具品質性。惠城在城市發展中,不少老舊空間迎來變革,積極延伸功能,助力文化新業態發展。
近日,記者走訪了惠城兩處改造更新的老舊空間。江北街道共鄰自然社區小紅樓以共鄰理念為核心,連接人、建筑和環境,吸引眾多企業入駐,成為富有文化與創意活力的特色場所。橋東街道東平村以“百千萬工程”為牽引,以“美麗庭院+創業基地”模式,改造老舊空間,發展庭院經濟,新舊交融活力盡顯。
共鄰自然社區小紅樓
低碳創意社區吸引32家企業入駐
在惠城江北,有一處以“共鄰”為理念的社區空間——小紅樓。它通過改造老舊建筑,使舊建筑煥發新活力。近日,記者走訪了小紅樓。站在庭院中間,抬頭仰望,朱紅的墻身透著古樸韻味。樓體周邊,綠植錯落有致,外墻覆蓋著生機勃勃的綠色藤蔓,紅磚鋪就的步道兩側繁花似錦。
共鄰自然社區小紅樓品牌創始人、主理人鄭藝壇介紹,社區以共鄰為核心,連接人、建筑和環境;以自然為媒介,將藝術生態、人文等多個理念融入其中;以低碳式辦公創意社區為先導,成為惠城知名的城市型創意自然社區。
如何融合“共鄰”理念進社區公共空間?鄭藝壇說:“主要通過‘三環’融合共鄰理念,為社區發展賦能。”鄭藝壇介紹,一環是指空間環境共鄰,借區域巧妙銜接空間,營造良好工作交流合作氛圍,助力企業便捷協作;二環指自然環境共鄰,憑花園式庭院,融合自然與辦公空間,打造生態健康多元創業空間,舒緩壓力激發靈感;三環則是溝通環境共鄰,定期辦交流活動,增進企業之間了解與合作。
共鄰社區小紅樓如何助力社區的城市功能與空間優化?據介紹,小紅樓重塑了老舊空間的建筑外貌,同時功能層面實現深度的拓展與創新,如激發片區活力,提供創業基地,打造資源共享的創業環境。在惠城“發展文化新業態 建設高品質城區”座談會上,小紅樓受到相關部門肯定,被認為提供了一片有形象、有品質、有魅力、有影響力的自然生態社區空間,以經濟與生態雙贏格局,塑造低碳辦公和創意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成為片區樹立城市舊改項目的新典范。
據悉,共鄰自然社區已進駐32家企業,并且涵蓋多領域。社區不定期舉辦學術交流、設計沙龍等活動,成為富有文化與創意活力、頗具知名度的特色場所。
東平庭院
“美麗庭院+創業基地”老舊房屋煥發新機
近日,記者探訪了一家隱匿于橋東街道東平村的別致之地——“芊兮”蛋糕店。踏過門檻,看見老龍眼樹下的古風庭院,雅致客廳、木質餐桌、石子小路相映成趣……院子主人從爺爺奶奶傳承下來的老房子,改造后重新披上質樸新裝:波浪形不規則挑檐、黃土墻,廚房采用大片玻璃,干凈明亮一覽無遺。新舊結合的風格,讓老房子煥發生機。年輕人三五成群閑坐于此,輕聲交談,享受著悠閑的下午茶時光。
東平村建筑集中,歷史跨度大,從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到現代新建民房,種類繁多。尤其是惠城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筑梁氏圍屋,更是承載著東平的歷史記憶。隨著城市建筑更新,這些老舊房屋曾經日漸被遺忘,荒廢的角落與周圍的繁華形成鮮明對比。
近年來,在“百千萬工程”的有力牽引下,東平村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重煥新生。如今,東平村上東平片區正大力實施美麗鄉村精品村項目,打造集濱江體驗、商業發展、游覽觀光于一體的特色鄉村,并積極推動“庭院經濟”發展。
東平村一家家特色飲食、創意設計商家,正以“美麗庭院+創業基地”的模式,對老舊空間進行更新改造,將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相融合,書寫著東平村鄉村振興的精彩篇章,成為“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
爭取打造一批文旅知名品牌
據悉,今年上半年,惠州工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市場消費增勢平穩,凈流入人口增長,文旅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惠城老舊空間更新改造不斷打造出更多的獨特文化IP、文化品牌,讓城市更加年輕化、更有鮮活感、更具品質性,助力惠城文旅新業態發展。
惠城不斷深化政策宣傳和解讀,竭盡所能地提供好的優惠政策、優的項目資源、佳的服務保障、活的交流平臺和強的宣傳推薦,形成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也將和企業一同,把惠城文創板塊做大做強,推動惠城文化新業態發展壯大,共創現代化高品質城區。
此外,惠城還堅持規劃先行,統籌發展導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惠城區在文旅產業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激發文化創意,實施精品建設,深度激發水東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聚變效應,繼續推進祝屋巷、33號青年公路街、讀創文化健康產業園、野島文化生活區建設,爭取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記者葉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