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棟鎮沙澳村黃花風鈴木花開燦爛。
三月春光好,植樹添綠忙。日前,在惠城區三棟鎮沙澳村的植樹活動現場,鎮村黨員干部和來自其他單位的志愿者共種下200余株桂花樹,為綠美鄉村建設添彩。剛植下的新綠與不遠處盛放的黃花風鈴木遙相呼應,構成西枝江岸動人的風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沙澳村蓄力發展的“本錢”。當前,沙澳村正牢牢把握“百千萬工程”發展機遇,做好生態文章打響文旅品牌,推進村莊綠化覆蓋率與景觀品質雙提升,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增效提質,并謀劃與鄰村合力打造西枝江沿岸濱水休閑帶,推進擬培育省級典型村建設結出更多碩果。
“三資”清理助村集體收入3年增10倍
日前,記者行走在沙澳村,只見平整的瀝青主干道貫穿全村,保潔人員正在清掃道路,昔日散落的垃圾已不見蹤影。抬頭可見“三線”整齊地沿墻鋪設,雜亂無章的“蜘蛛網”徹底消失。村內水塘經過清淤整治,水面碧波蕩漾,岸邊新植的景觀樹隨風輕擺,與家家戶戶門前的水泥巷道共同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圖景。“以前雨天走路滿腳黃泥,現在下再大的雨也不會搞臟鞋子了!”村民劉阿婆感慨道。
這一蛻變始于2021年實施的“三資”清理專項行動。沙澳村按照“試點先行+整體推進”思路,由村黨總支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摸清集體資源底數,鎮村干部核查、規范村小組集體合同,共計追回村、小組集體土地資源超550畝,完成51份不規范合同的清理整治,挽回村集體經濟損失300多萬元,實現“寸土不漏、分文歸倉”。此舉有力促進了村集體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2024年沙澳村集體年收入176.4萬元,相較于2021年的16萬元,增長約10倍。
集體經濟的壯大為鄉村建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近3年來,沙澳村累計投入8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升級,完成4.6公里道路硬底化、安裝220盞光伏路燈、新建4處垃圾分類亭。沙澳村黨總支書記何敏翔告訴記者:“我們每年從村集體收入中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過去想修路卻沒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的沙澳村,大路小巷基本實現了硬底化。
花海吸引萬人打卡,帶旺農產品銷售
當前正值黃花風鈴木盛花期,在沙澳村沿西枝江順流而下3公里,江邊連片50畝黃花風鈴木迎著春風怒放,猶如給江岸披上了一段金色的綢緞。花海里,身著漢服的少女執團扇輕倚花枝,攝影師快門聲響成一片;親子家庭在萌寵樂園喂著踱步的孔雀和鴕鳥,小朋友舉著棉花糖在花徑小道上追逐嬉鬧;景區門口農產品擺賣攤位沿路排開,清晨剛摘的蔬菜還掛著露珠,現蒸的艾粄青團飄香,土蜂蜜罐子上粘著蜂巢碎屑……好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春光圖!
“這段時間來賞花踏春的人非常多,自家種的蔬菜和手作食品特別搶手,頭茬蜂蜜兩天就賣光了!”在黃花風鈴木景區門口擺賣農產品的村民何叔樂呵呵地給顧客裝袋。據統計,沙澳村這片春日“定制花海”在市民朋友圈頻頻“刷屏”,每年吸引超萬人次前來打卡,也帶旺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村民們趁機銷售時令果蔬、手工艾粄等特色產品,往往剛擺上就被搶購一空,游客們大包小包提著“春天的味道”滿意而歸,村民們的荷包也悄悄鼓了起來。
沙澳村水網密布、魚塘灘涂眾多,西枝江環繞而過,生態環境優美。該村立足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綠色水廊文旅產業,將自然風光資源與鄉村休閑旅游有機結合,引入企業開發集觀鷺、采摘、露營、耕作、研學等多元一體的“觀鷺營地”項目,開業一年累計吸引游客過萬人次。此外,該村持續發展壯大垂釣基地、漁業養殖、潮玩營地等各類文旅項目,化生態“好水”為經濟“活水”,積極打造綠色水經濟新業態。
青少年學麒麟舞,文化館留住鄉愁
每天傍晚時分,沙澳村黨群服務中心旁的村口小公園熱鬧非凡。公園內健身器材、籃球場及乒乓球桌錯落分布,放學歸家的孩童在公園里嬉笑玩樂,村民們農閑飯后有了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從村黨群服務中心沿村道前行500米,便是駱塘文體廣場,也是沙澳村的“文化地標”。寒暑假,這里成為沙澳村麒麟舞獅隊的固定訓練場,目前共培養青少年學員10多名,逢年過節麒麟舞獅隊還會開展巡游祈福表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廣場核心位置是承載鄉愁記憶的宗族文化館。2021年4月,村委會發動村民共商共建,將閑置的集體舊生產用房“活化”為文化陣地,村民自發捐贈族譜、農具、老照片等50余件鄉土展品,打造出集文物陳列、圖書閱覽、村史教育于一體的文化空間。如今,這座30平方米的宗族文化館已成為村民生活的精神坐標:老人們在此翻閱泛黃的家譜追憶往昔,學生們駐足觀看農耕器具展覽,返鄉游子透過展柜里的老物件重拾鄉愁。
何敏翔介紹,沙澳村將繼續發揮毗鄰中心城區、坐擁跨區高速樞紐及西枝江沿線連片集體土地的區位與資源優勢,深化資源整合利用,創新多元發展路徑,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目前,觀鷺營地二期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下一步,在三棟鎮政府統籌下,計劃將觀鷺營地、潮玩營地等文旅項目結合原有的黃花風鈴木景區,與周邊的官橋村紫溪半島花海世界、鹿頸村演達紀念園等景點結合起來,合力打造西枝江沿岸濱水休閑帶,繪就一幅更加動人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張漢鑫 張良 黃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