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多祝鎮惠州市花海茶園種植茶葉超1000畝。記者黃鑫威 攝
工人在茶園采茶。記者洪鵲兒 攝
春雨綿綿,云霧繚繞,蓮花山脈春意盎然、茶香氤氳,惠東開啟新一輪的春茶采摘期。越冬后萌發的首批嫩芽積累了一冬的芳香物質,站在茶園觀景臺,深吸一口氣,茶香便沁人心脾。
如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惠東作好“茶”文章,切實以傳統農業綠色發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好山好水續寫茶產業發展新故事
惠東制茶歷史悠久?;輺|縣梁化鎮出土的唐代“昆山片玉”茶磨印證著惠東自唐代便形成的制茶傳統。
而今,惠東縣依托蓮花山脈、西枝江流域等“高山云霧出好茶”的天然優勢,續寫著茶產業發展新故事。
惠東縣茶葉種植主要分布在蓮花山脈地區,包括白盆珠、寶口、高潭、多祝等鎮和九龍峰旅游區,平山街道、大嶺街道也根據土壤條件種植適宜的品種。
惠東縣山地、丘陵占總面積80%以上,坡高不大,漫射光強,平均海拔300米,適合綠色、有機、無公害茶樹生長。據介紹,惠東獨特的少年丹霞地貌巖土適合種植烏龍茶類的茶樹品種,誕生具有巖骨花香的惠州巖茶。山地、坡地土層深厚,土質松軟,有機質含量高,礦物質營養元素豐富,通氣、透水和蓄水性能好,pH值6.2左右,適合茶樹種植條件標準要求。
好山好水出好茶,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全縣大力發展茶產業,從事茶葉生產經營的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超150家,其中多個茶園是廣東茶產業聯盟公布有機認證的生態茶園,一批批種茶制茶的專業人才,多次在各種比賽中拔得頭籌,為惠東做大做強茶產業奠定扎實基礎。
規模偏小、品牌不響、銷售不暢制約茶產業發展
早在2023年,惠東縣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惠東縣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發布的關于茶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提到,惠東縣在茶樹種植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也具有良好的區位、地理、土壤、氣候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和扶持、指導下,茶產業逐步發展。但是,當前茶產業發展離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存在規模偏小、品牌不響、銷售不暢、特色不亮、市場不旺等系列問題,發展瓶頸亟待破解。
惠東縣茶產業沒有形成一套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科學化的有效管理措施,對全縣性、大局性的發展方向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導,造成全縣茶園生產、茶葉炒制、茶葉銷售、茶道文化方面標準不一、良莠不齊,影響整體產業發展。
當前惠東縣茶葉銷售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熟人銷售、就地銷售、朋友圈銷售”等傳統模式,缺乏統一、以品牌效應帶動的交易市場。茶農之間缺乏統一性指導,茶葉每年都有滯銷積壓,大大打擊茶農的生產積極性。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等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茶旅游+”推動茶產業發展
面對當前茶產業發展瓶頸,惠東縣積極探索“四維協同”路徑——即生態化種植、標準化加工、品牌化營銷、文旅化延伸,進一步實現“綠葉變金葉”的鄉村振興愿景。
在寶口鎮馬山村的2000畝茶園里,記者看到山地軌道運輸系統貫穿茶山,替代了傳統人力背簍運輸?!斑@套系統使鮮葉運輸效率得到提升,人力和時間成本降低了許多?!被葜菔袑汃R生態茶園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在寶口鎮聯和村,分散茶田經過多年整合,蛻變為標準化生態茶園。當地鎮村正聯合加快推進統一廠房建設,設計統一品牌包裝。
近年來,“茶旅游+”融合已成為惠東各地推動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走進茶園,體驗采茶制茶工藝;品嘗特色茶宴,吃一頓以茶葉為核心原料的午餐;走進游園雅集,在宋式點茶、投壺問茶等活動中感受悠久的茶文化……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跟著政協委員去采茶”活動走進惠東多個茶園,通過踏春尋茶的活動形式,深入了解惠東茶文化和制作工藝,通過品鑒活動和農產品展銷,促進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惠東縣平山街道碧山村惠州市龍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300畝茶園內,工作人員正在準備中國山地自行車聯賽(廣東惠東站)賽道設置?!斑@次體育賽事是街道辦從云南學習引進的,選手們可以一邊欣賞茶園景色一邊比賽,希望能給當地企業帶來宣傳效果?!逼缴浇值辣躺酱逵嘘P負責人說。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和科研院校的智慧作用,博采眾長,揚長避短,吸收現有發展成就和創新研究成果,推進實現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輺|縣多個茶園與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學生們不定期到茶園開展實地研究。
“推動茶產業發展需要當地政府在政策、資金、技術指導、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拓展與品牌建設以及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通過相應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茶產業的競爭力?!被輺|縣茶業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洪鵲兒 賴金朗 通訊員王麗珍 馬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