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仁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黨支部為老舊小區金聯樓安裝新消防設施。
核工業贛州工程勘察院惠州分院黨支部為市糧食局宿舍添置了藤椅。
日前,核工業贛州工程勘察院惠州分院黨支部認領惠城區江北街道“惠鄰實事”清單項目,為新城社區老舊小區——市糧食局宿舍購置一批藤椅。這些藤椅為居民打造了舒適的休閑區域,大家在閑暇時光有了愜意去處。“這樹底下可涼爽了,老鄰居們都愛來這里乘涼。之前我們要自己搬椅子過來,現在有了藤椅,真是太好了!”小區居民吳奶奶豎起大拇指。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推進基層治理工作中,江北街道堅持黨建引領,聚焦人民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著眼民生“小切口”推動實施“惠鄰實事”項目,深化“惠鄰+”品牌建設,讓基層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溫度。截至目前,該街道已辦結“惠鄰實事”項目102個。
深調研察民情
120個訴求納入“惠鄰實事”項目庫
“我們小區晚上沒有路燈,散步很不安全”“我們小區消防設備老化嚴重,存在安全隱患”“路邊綠化樹木影響公司門前進出道路,希望街道幫助協調修剪”……自去年9月起,江北街道踐行“四下基層”工作法,扎實推進以密切黨群政商關系為目的的“親企暖民工程”,引領廣大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充實一線工作力量,傾聽群眾和企業心聲,架起黨群政商“連心橋”。
江北街道聚焦群眾、企業急難愁盼,由駐點團隊和村(社區)黨員干部200余人于每周二、周四常態走訪。他們深入轄區企業、社區,通過不定期調研、座談交流,全面掌握一手情況,將企業和居民群眾反映的問題、意見、建議及時梳理并納入“惠鄰實事”項目庫。對能立即解決的項目即時解決;一時難以解決的,做到不解決不罷休。
目前,該街道累計走訪群眾500余戶、企業1500余家,受理各類問題訴求300個,現已辦結251個,其中納入“惠鄰實事”項目庫120個,已辦結102個。這些“惠鄰實事”涉及便民設施優化、環境衛生提升、公共安全保障等多方面。
搭平臺聚資源
發動兩新組織認領清單項目
黨建凝“新”聚合力,基層治理更有力。江北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并融入基層治理,讓社會資源“聚”起來,共繪基層治理“同心圓”。
為推動“惠鄰實事”高效落地,推進項目辦結,江北街道構建“需求發布—項目認領—資源對接—精準落地”服務機制,暢通兩新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渠道,推動民生需求與企業資源精準匹配,實現惠鄰項目從“紙上規劃”到“實地惠民”轉化升級。
近日,江北街道召開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座談會,邀請社區黨委和老舊小區“惠鄰管家”、群眾代表等30余人參加。會上發布老舊小區專項“惠鄰實事”清單項目15個,12個兩新組織主動認領并現場對接。“我們這次認領的是老爹嶺小區增設便民設施項目。非常感謝上級黨委搭建平臺,讓兩新組織為老舊小區治理出一份力,我們將辦出成效,真正惠及近鄰。”參會的兩新組織代表王先生說。
“惠鄰實事”的成功對接,有效發揮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讓解決民生實事有了更多途徑。記者獲悉,王先生所在的廣東中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黨支部已為老爹嶺小區休閑廣場安裝了3張石凳。
踐承諾重實效
將清單項目辦成惠民實事
近期,江北街道全力推動“惠鄰實事”落地見效,切實讓人民群眾真正受益、可感可及。
“外賣員在小區樓棟間繞來繞去,找半小時都找不到地方,要是碰上急救車趕來,還得居民專門下樓引導。”“惠鄰管家”黃大叔說。農信宿舍作為典型老舊小區,長期缺乏物業管理,不少住戶因地址信息模糊,遇到過快遞丟失、訪客迷路等情況。廣東經緯土地勘測規劃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認領該項“惠鄰實事”后,迅速行動,通過實地察看和征求居民意見,為小區定制了門牌標識。
老舊小區金聯樓迎來期盼已久的消防安全升級,讓消防隱患得以消除。近日,廣東仁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黨支部立足專業優勢,為金聯樓量身定制消防保障方案,送來34套嶄新的滅火器、防毒面具,并安排專業人員將器材安裝在樓道、出入口等關鍵點位。“以前的消防器材都用不了,出現火災險情怎么辦?現在看到新的消防器材,心里踏實多了!”金聯樓居民林阿姨很是開心。作為一名老黨員,她見證了這次消防隱患從“問題清單”蛻變為“安全答卷”的暖心歷程。
此外,廣東佳裕餐飲集團黨支部為田家炳中學宿舍增設停車道閘設備及系統,萬科物業黨支部組織維修隊到武警水電宿舍清淘化糞池……隨著一件件“惠鄰實事”落地,清單上的項目化作居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
江北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街道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久久為功推進“親企暖民工程”,動員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基層治理,聚焦“惠鄰實事”精準對接供需雙方,搭建“共建清單”,真正把群眾的大事小事辦成好事實事,持續打造“親企暖民”樣板街區,努力做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江北答卷”。
惠城事·匯言堂
以“共治”破題 用“長效”作答
江北街道 “惠鄰實事” 項目的創新實踐與啟示
從購置藤椅到安裝石凳,從路燈修繕到消防升級,江北街道以“惠鄰實事”項目為抓手,用民生“小切口”撬動治理“大效能”,交出了一份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亮眼答卷,其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
江北街道初有成效的實踐,關鍵在于構建了“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治理生態。一方面,通過“四下基層”深挖需求,將企情民意轉化為精準的“需求清單”,確保治理靶向不偏;另一方面,搭建資源對接平臺,發動兩新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認領項目,推動治理從“政府獨奏”轉向“社會合唱”。這種模式與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上海徐匯“鄰里匯”等經驗異曲同工,體現了資源整合與需求精準匹配的治理智慧。
江北街道的做法也進一步啟示我們:基層治理需以“長效”破題。例如,杭州打造聲名遠揚的“武林大媽”平安志愿服務品牌,通過完善體系架構、健全工作機制,讓志愿服務成為基層治理的大助力;成都創新探索“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建立公開透明、開放參與、信義為本的制度機制,重構小區物業與業主的和諧關系,均通過制度化設計保障治理可持續性。
接下來江北街道若能在項目跟蹤、效果評估、群眾反饋等環節建立閉環機制,推動“惠鄰實事”從“辦結一件”到“長效一類”,基層治理效能將更加凸顯。讓我們期待更多街道和社區以黨建為紐帶,匯聚治理合力,讓“惠鄰”變“惠城”,書寫更多“小事不小、民呼我為”的暖心故事。
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廖奕琴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