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居民在韓氏大宗祠前的新建廣場話家常。
傍晚時分,微風不燥。博羅古城鐵爐巷韓氏大宗祠前的新廣場上,綠植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居民們坐在石凳上話家常,孩子們在廣場上嬉笑奔跑……日前,鐵爐巷13號(韓尚書祠西北側)綜合配套項目建成投用,不僅為周邊居民增添了休閑好去處,更為探索高密度古城可持續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了生動樣本。
古韻新姿
歷史底蘊與現代設計融合
博羅古城,三街六十四巷的傳統肌理格局歷經歲月沉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鐵爐巷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巷之一,是葫蘆嶺貝丘遺址連接古城歷史街巷的重要通道,也是早期博羅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古城的歷史變遷。
如今,鐵爐巷13號綜合配套項目建成,為這條古老街巷注入了新活力。記者在現場看到,韓氏大宗祠背靠葫蘆嶺,面朝開闊的廣場,形成獨特的景觀格局。廣場上,精心布置的綠植點綴其間,生機勃勃;石凳沿著特定線路蜿蜒分布,既為市民提供了休息場所,又與整體環境和諧相融。蠔殼墻靜靜佇立,與相鄰的葫蘆嶺貝丘遺址公園相呼應。廣場一旁,一棟2層高的建筑已基本建成,深灰色的屋檐、褐色的墻體搭配玻璃幕墻,簡約而不失格調。
“現在新建了廣場,宗祠門前一片亮堂,來往行人一眼就能望見。”80歲的韓吉松介紹,此前,韓氏大宗祠藏在幽深小巷里,難被外人知曉,“如今這個項目圍繞宗祠建設,新廣場和建筑既保留了古韻,又有現代氣息,大大提升了宗祠周邊環境,相信將會讓更多人了解我們韓氏家族的歷史文化。”
博羅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古城項目負責人翁海友介紹,該項目占地面積28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19平方米,配建一個約800平方米的廣場。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建設方深入挖掘鐵爐巷的歷史文化底蘊,從韓氏大宗祠及周邊現存風貌建筑中提取設計元素,以低矮連續的坡屋頂與巷道肌理的組合,巧妙地將建筑融入古城的歷史風貌之中。同時,把建筑和景觀有機融合,并加入時尚元素,用現代手法詮釋“新嶺南”風格,讓古老與現代在這里和諧相融。
民生提質
多功能空間提升古城居民幸福指數
鐵爐巷13號綜合配套項目通過立體化空間利用,打造出集文化展示、公共活動、便民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場所,有效彌補了老城區公共活動空間稀缺的短板,成為居民推窗可見、抬腳即到的“家門口的會客廳”。
“感覺開闊了很多?!笔忻袂衽勘硎?,廣場內的綠植猶如點睛之筆,讓人充滿活力。在周邊居住了10多年的侯女士介紹,項目建設前,這里是一片破舊的房屋,“只看到擁擠的舊房子,現在拆了后,能看到葫蘆嶺上面的樹和遠處的風景,讓人眼前一亮?!焙钆勘硎?,新建的廣場讓周邊居民增加了休閑好去處,“我們可以在這里散散步、歇歇腳,小朋友也可以在這里玩一玩,看到古城越變越好,我們都很開心?!?/p>
這里不僅是居民日常休閑的場所,也成為了鄰里交流的平臺,未來還將變得更有溫度?!翱紤]到周邊有很多家長接送小孩,這里將設置一個愛心驛站,為居民提供便利?!蔽毯S呀榻B,“愛心驛站”的設置,將為家長接送小孩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短暫停留空間。目前,“愛心驛站”的主體建筑已經完工,正公開招募運營合作伙伴,規劃業態為文創、教育、影視服務、教培藝培等,未來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從古老街巷的煥新,到民生休閑空間的打造,該項目以創新設計喚醒歷史街巷的活力,用貼心規劃回應民生需求,成為古城保護與更新的重要實踐。隨著更多項目的推進,博羅古城將逐步實現從局部更新到整體煥新的跨越,既留住歷史韻味,又融入現代生活氣息,持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推動古城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延伸閱讀
韓氏大宗祠
位于博羅古城鐵爐巷的韓氏大宗祠,承載著博羅韓氏家族的歷史與文化傳承,1988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的建筑,布局規整,正祠面闊5.5米,進深17.5米,兩邊廂房面闊各為4.15米,進深14米;九架梁,斗拱為一斗二井,屋頂為單檐懸山灰瓦頂,正祠與廂房均用坤甸木裝飾隔開。
博羅韓氏是明末清初聲名顯赫的仕宦家族。家族人文興盛,人才輩出,為政者政績斐然,為民者崇儒尚禮。十一世祖韓日纘,官至明禮部尚書,以文章、氣節、事功著稱,是博羅古代官階最高者、“惠州三尚書”之一;十二世祖函可,亦儒亦佛、能忠能孝,玉成曹洞宗著名高僧;十八世祖韓榮光,居官建言、傳道授業,以詩、書、畫“三絕”于世。博羅韓氏以“秉禮尚義、世敦孝友、耕讀傳家、治家以嚴、敬愛鄉梓”為核心的家風家訓,成就了家族數百年人才輩出的輝煌,不僅影響著一代代韓氏子孫,更融入博羅古城的文化血脈。
記者朱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