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以“先鋒出租屋”為陣地,開展豐富的關愛流動人口困難群眾活動。通訊員李錦花 攝
在仲愷高新區的一處出租屋內,50歲的河南籍低保人員何叔看著剛收到的2000元臨時救助金,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肢體三級殘疾的他因病無法工作,靠低保金和撿廢品維生,女兒遠在鄭州求學,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惠環街道辦得知情況后,迅速啟動臨時救助程序,這筆“及時雨”緩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讓他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仲愷高新區主動探索面對流動人口的多層次救助模式,讓像何叔這樣的困難群眾逐步獲得救助。2024年以來,仲愷高新區為流動人口困難群眾提供政策宣傳、社會融入、臨時救助、助困助醫等專業服務及救助1468人次,支出慈善救助資金191.12萬元。
今年4月,廣東省2024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名單公布,全省共有八個案例入選,仲愷高新區案例《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主動探索流動人口多層次社會救助》位列其中。
轉型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精準服務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仲愷高新區是惠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外來務工、經商人員數量逐年攀升。據統計,仲愷高新區現有常住人口53萬人,其中80%為流動人口。面對這一現狀,仲愷高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突出黨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構建起“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格局,從專業服務、臨時救助、專項救助三個維度發力,為流動人口困難群眾紓困解難。
在仲愷高新區1.1萬多棟出租屋中,流動人口密集、安全隱患多、管理難度大是長期存在的難題。在區社會事務管理局的指導下,各鎮(街道)“雙百”社工站聯合公安、消防、城管執法等10個部門,以“先鋒出租屋”為服務陣地,創新打造“黨建+社會救助”服務品牌,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出租房聚集區域的困難群眾。
“以前是群眾上門求助,現在是我們主動上門找需求。”全區88名“雙百”和救助社工走街串巷、入戶探訪,深入了解出租屋群眾的困難和社區共性問題。同時,發揮“先鋒出租屋”黨支部和黨員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主動為流動人口困難群眾提供精準化社工服務。2024年,社工及黨員志愿者累計入戶探訪流動人口困難群眾233人次,協助75人次申請救助,真正打通了服務流動人口困難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做法
既有政策宣傳又有關愛服務
“先鋒出租屋”既是服務困難群眾的前沿陣地,也是政策宣傳的重要窗口。在這里,“雙百”社工定期聯合民政、人社等多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救助政策宣傳活動。活動面向有救助需求的流動人口,通過案例講解、現場答疑、圖文展板等方式,將醫療救助、住房保障、教育幫扶等惠民政策送到他們身邊。2024年,系列宣傳活動累計吸引468人次參與,讓更多流動人口知曉并能享受相關救助政策。
除了在政策上關愛流動人口中的困難群眾,“雙百”社工還以“先鋒出租屋”為陣地,精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貼近民心的節日活動,助力他們融入社區。在“迎新春送春聯”活動現場,黨員志愿者化身書法老師,為困難群眾書寫新春對聯;“愛在三月,情暖女神節”活動中,社工們為出租屋困難家庭的女性居民送上暖心小禮品。此外,每逢母親節、中秋節等,社工們都會穿梭于轄區各處,為流動困難群眾送去關懷與溫暖。2024年,這些活動累計惠及767人次,讓漂泊異鄉的困難群眾感受到家的溫馨,也持續提升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突破
打破戶籍壁壘實現“應救盡救”
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仲愷高新區放開臨時救助的非戶籍居民申請限制,凡認為符合救助條件的城鄉居民,均可向經常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救助申請。同時,對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分類協助申請救助,確保“應救盡救,及時施救”,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2024年,該區協助4名異地戶籍人員申請政府社會救助,讓政策的陽光普照每一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
為有效解決社會救助政策中流動人口戶籍限制的壁壘,區社會事務管理局還積極鏈接社會資源,拓寬救助幫扶途徑,引導愛心企業、社會組織、機關單位設立基金或項目,通過慈善基金項目幫扶、點對點幫扶等方式對流動人口實施救助。目前,區慈善總會已搭建19個慈善基金,救助范圍覆蓋助醫、濟困等多個民生實事領域,有效滿足了轄區流動人口困難群眾的需求。
在臨時救助方面,作為政府臨時救助的有效補充,區慈善總會設立了特殊個案救助項目。在區內工作生活,因失業、家庭暴力、殘疾、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群眾,可獲得一次性救助金。像河南籍低保人員何叔這樣,獲得救助的非戶籍居民還有不少。僅2024年,該區就發放個案救助、困境母親和兒童臨時助困金43.79萬元,為眾多陷入臨時困境的家庭送去希望。
聯動
破解流動人口困難群眾醫療安居難題
“原以為非本地戶籍申請救助會很困難,沒想到很快就辦理好了。”在仲愷某數碼公司上班的外地籍員工小亮,因小女兒有急性髓系白血病,近一年花費醫療費用近28萬元。妻子為照顧孩子無法外出工作,家庭經濟壓力很大。2024年4月,他獲得仲愷區慈善救助金3萬元,這筆錢極大地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
醫療救助是流動人口關注的重點領域。該區積極引導慈善愛心企業捐贈,為流動人口成立專項基金。在職外來務工人員本人及其未成年子女,因突發性急難險情或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視困難情況可獲得不超過3萬元的一次性救助。2024年,這一專項基金共救助大病患者困難群眾32人,發放救助金51.18萬元,讓大病患者在經濟上得到扶助,精神上得到撫慰,樹立生活信心。
與此同時,為保障流動人口困難群眾住房安全、減輕生活負擔,區社會事務管理局與住建部門對符合申請公租房條件的非本區戶籍困難外來務工人員的申請資料進行聯審,對符合條件的異地戶籍困難家庭實施公租房租金標準70%的租金補助。目前,已有101戶異地戶籍困難家庭獲得住房補助,增加了他們在仲愷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隨著社會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未來會有更多流動人口在仲愷高新區感受到家的溫暖,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記者鐘瑋 通訊員李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