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機在田間收割早稻。
稻谷收割完后脫粒裝車。
盛夏時節,稻谷飄香。近日,行走在惠城的鄉野大地,一片片金色的稻田成為最亮麗的風景。惠城區早造水稻成熟,進入集中收割期。日前,記者走進產糧大鎮橫瀝鎮,只見沿途的田野里,農民正在收割勞作,金黃的稻田、穿梭的收割機與遠處的青山屋舍,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夏日豐收畫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據初步統計,惠城區今年春種糧食面積8.9083萬畝,比去年增加0.015萬畝,其中早稻種植面積7.0033萬畝,目前已收割四成左右。該區通過推廣良種良法,開展統防統治,建設糧食綠色高產示范片,促進農業增收增效,為完成全年的糧食生產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顆粒歸倉
種糧大戶夏收忙
采訪當天,烈日高懸。農民正抓緊晴好天氣在田間收割水稻。在橫瀝鎮洋圳村種糧大戶鄭松貴的稻田,記者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彎了腰,鄭松貴開著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不久,一大片黃澄澄的水稻田只剩下稻茬。收割機收滿后,鄭松貴家人把一輛農用車開到了機耕道旁。隨著一陣“轟隆隆”的機器聲響起,稻谷經過初步去穗脫粒后,金色的“谷雨”從收割機高高架起的管道中注入農用車,很快就裝滿了一車。
“收了一些,還要幾天才能收完。”眼看著顆粒歸倉,鄭松貴滿頭大汗、曬得黑亮的臉上溢滿笑容。經過農技人員現場測產,鄭松貴種植的早稻畝產濕谷538公斤,達到高產目標。
說起種糧,鄭松貴有自己的一套經驗。“現在搞農業還是得靠機械化,又快又省力。”為此,近年來他花費20多萬元購買收割機、打田機、插秧機、農用車,甚至還添置烘干機,申請到政府的農機補貼4萬多元。種田的機械齊全了,鄭松貴和家人把所有的農活都包攬了,節省了成本。鄭松貴告訴記者,他一年種兩造水稻,去年收了4萬多公斤糧食,除了自己吃,賣了10多萬元,“今年收成不錯,種田雖然辛苦,但只要肯干,還是有前景的。”記者看到,農田不遠處的村道旁,鄭松貴家新蓋的四層樓房正在裝修中。
洋圳村是惠城區糧食綠色高產示范片,也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村。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潘伯祥告訴記者,水稻是村里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30畝以上村民約有20戶,全村水稻種植面積達1700畝。“黨和政府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近年來出臺很多推動農業發展和惠農的政策措施,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區農業部門經常來田間地頭指導,給我們發放糧種,組織農民培訓。有了政府部門的支持,糧食豐產更有保障,村民種田也更有奔頭。”潘伯祥說。
服務助力
社會化托管服務專業省心
種糧大戶三潤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朝平,在橫瀝鎮福元村流轉了276畝土地發展農業,其中種植水稻面積約200畝,剩下的地用來種植馬鈴薯等蔬菜,每年為福元村增加25萬多元的土地租金收入。
林朝平是汕尾人,當初看中福元村的好山好水和肥沃的土質,決定扎根在此做個“新農人”,今年已是他種糧的第5年。采訪當天,記者看到林朝平農田里的稻穗黃中透青,尚未完全成熟。“再過幾天就長熟了,到時候兩臺收割機一起連續作業,兩天就收完了。”林朝平告訴記者,今年水稻豐產,畝產濕谷預計可達600公斤。
與洋圳村種糧大戶鄭松貴不同的是,林朝平在田間管理上選擇了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耕地、收割、插秧等環節外包給第三方服務機構。“我覺得第三方的服務技術更專業、更省心。總的算下來,最后的盈利跟全部都自己干少不了多少。”林朝平感嘆,雖然現在做農業還不能完全擺脫“靠天吃飯”,但科技的應用和專業化的服務,是規模化農業的發展方向,為農業增產增效提供大助力。
惠城區農水局高級農藝師朱小麗介紹,橫瀝、蘆洲、水口等鎮街是惠城區絲苗米重要產區,隨著早稻陸續成熟,當前已進入集中收割期。目前全區早稻已收割完40%左右,其中橫瀝鎮已收割一半以上,整個夏收工作預計持續到8月初。
多措并舉
推廣示范種植2000畝水稻高產優新品種
記者從惠城區農水局獲悉,為推進糧食綠色高產示范片建設,該局今年在橫瀝鎮大利村、洋圳村推廣示范種植了2000畝水稻高產優新品種,發放青香優十九香、南晶香占等優質稻種,組織農戶培訓3場,132人次參加,推廣良種良法。為幫助農戶做好田間管理,農技人員多次到現場指導,確保水稻長勢良好。
此外,對全區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開展統防統治和硅肥一噴多促項目6000多畝,通過項目帶動,全面提升全區水稻統防統治覆蓋率,水稻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為惠城區糧食增產、穩產提供技術支撐。區農技推廣中心與農科所共同設置良種良法試驗展示區3個,引進試驗與示范推廣種植優新品種43個和配套技術11項,今年發放水稻優良品種21個共552公斤。同時,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持續推進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今年發布病蟲情報9期,準確預測預報早稻病蟲害和玉米草地貪夜蛾等重要病蟲防治適期,并多渠道發布預報預警信息。
為提升糧食單產水平,惠城區實施了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項目,助推農業穩產增效。根據前期測產,單產提升項目實施主體水稻濕谷平均畝產約500公斤,玉米鮮苞平均畝產約1150公斤,比去年穩中有升。多措并舉之下,惠城農業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
文/圖 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王萌 朱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