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在基層胸痛救治單元就診。
日前,隨著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最新一批驗收結果公布,惠陽又有4家基層醫療機構躋身省級胸痛救治單元行列。至此,全區10家基層醫療機構中已有9家通過驗收,通過率高達90%,惠陽區基層胸痛救治網絡建設取得關鍵性進展。下一步,該區將致力于實現年內全覆蓋目標,持續優化流程、普及急救知識,讓優質胸痛急救服務惠及每一位基層群眾。
基層首診、快速轉診、上級救治無縫銜接
急性胸痛是多種心血管急危重癥的典型癥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其救治的核心原則是“時間就是生命”,每一分鐘都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幾率和術后生活質量。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惠陽區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基層群眾對便捷、高效急救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部分鎮村地理位置相對偏遠,與城區具備高級救治能力的三甲醫院距離較遠。部分基層醫療機構曾面臨急救設備不足、專業人員經驗相對欠缺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患者難以得到及時、規范的處置,錯失最佳救治時機。
因此,構建覆蓋區、鎮、村三級基層胸痛救治網絡,成為惠陽區補齊醫療急救短板、保障群眾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
今年6月24日,首批5家基層醫療機構以規范的建設標準、專業的救治能力以及完善的服務流程,成功通過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的驗收。10月9日,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公布最新一批驗收結果,秋長街道辦事處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沙田鎮中心衛生院、新圩鎮中心衛生院和淡水街道辦事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4家基層醫療機構也順利通過驗收。至此,惠陽區通過省級驗收的基層胸痛救治單元總數達到9家。
這張胸痛急救“安全網”不僅能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自身的應急處置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獲得初步、有效的急救服務,更能打通“基層首診—快速轉診—上級救治”無縫銜接閉環,最大限度縮短救治時間,有效降低急性胸痛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
“軟硬兼施”全面完善胸痛救治體系
鎮村兩級醫療機構作為區域胸痛救治網絡的前沿哨點,承擔著保障急性胸痛患者“第一時間獲救”的關鍵職責。
“我們嚴格按照建設標準,在通道設置、設備配置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惠陽區衛生健康局三級主任科員李松輝向記者介紹。為滿足胸痛救治單元的建設要求,惠陽區統一為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了肌鈣蛋白快速檢測設備、床旁心電監護儀等基礎急救設備。同時,積極推動各機構優化內部空間布局,規范設置胸痛診室、搶救室及專用床位,并在醫院入口、門診大廳、通道等關鍵位置設置清晰醒目的“胸痛優先”標識及引導指示,確保患者快速、準確抵達救治區域。此外,優先為基層配置“胸痛急救一包藥”等,進一步夯實急救硬件根基。
在強化硬件支撐的同時,李松輝強調,惠陽區同樣注重基層醫療機構軟件提升,全面完善胸痛救治體系。區衛生健康局指導基層醫療機構構建“防—治—管”一體化閉環健康管理體系,將疾病預防、急性期治療和后期康復管理有機結合,為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務。并且,全面開辟胸痛急救綠色通道,嚴格執行“先救治、后付費”機制,切實保障急性胸痛患者能夠得到最快速、無阻礙的醫療干預。
在提升基層人員職業技能方面,惠陽區衛生健康局充分發揮區域內龍頭醫院的引領作用,委托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惠州六院”)全面統籌全區胸痛中心及救治單元的建設工作,覆蓋培訓指導、協調推進、進展匯報等全流程。
惠州六院副院長劉宇智介紹,該院安排專人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一對一”精準指導。從線上系統注冊、申報資料審核到日常數據填報,指導人員全程跟蹤服務,及時解答和解決基層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確保建設流程規范、高效推進。
強化雙向轉診機制,構建高效救治通道
為進一步提升胸痛救治的整體效率,惠陽區持續深化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強化雙向轉診機制,致力于構建協同高效的胸痛救治網絡。“我們建立并完善了基層胸痛救治單元與惠州六院胸痛中心之間的快速轉診綠色通道,”劉宇智表示,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了患者信息快速共享機制,創建“惠陽區胸痛救治轉診群”,實現心電圖等關鍵檢查數據的實時傳輸,并提供24小時遠程技術支持,確保基層與上級醫院信息的無縫對接。
除了與惠州六院的緊密協作外,惠陽區還與就近的其他市級醫院簽訂聯合救治協議,確保病情需要的急性胸痛患者在向上轉診時能夠“一路綠燈”,以最快的速度被轉運至具備更高救治能力的醫院接受后續治療。據統計,目前惠陽區胸痛患者從在基層首次醫療接觸到成功轉診并開通梗死血管的最短時間(D-to-B時間)已顯著縮短至69分鐘,為搶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今年以來,全區基層醫療機構累計上轉危急重癥患者2021人次,區直醫院累計下轉康復期患者12111人次,雙向轉診通道高效暢通,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服務網絡向下延伸方面,惠陽區積極推動胸痛救治服務點向村衛生站覆蓋。通過提高村衛生站的軟硬件水平,確保其在接診急性胸痛患者時,能夠第一時間進行初步處理并將關鍵信息傳遞至上級醫療機構,有效縮短患者的救治前置時間。
提升基層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我區同樣高度重視胸痛急救知識的普及工作,目前主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宣傳。”李松輝表示。為了讓更多群眾了解胸痛急救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惠陽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健康宣教活動。
線上,各醫院胸痛救治單元及相關機構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關于胸痛快速識別、應急處置等科普知識,通過圖文、短視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方便群眾學習和掌握。同時,充分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制作并發布一系列胸痛急救科普短視頻,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線下,惠陽區衛生健康局組織各醫療機構定期開展專題義診活動,醫務人員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詳細講解胸痛的危害、典型癥狀、急救要點等知識,并發放宣傳手冊。此外,還深入社區、學校、企業等場所舉辦胸痛急救知識講座,邀請專業醫生進行現場授課和模擬演示,鼓勵群眾親身參與急救實操練習,有效提升公眾急救技能和應對突發狀況的信心。
接下來,惠陽區將持續深化胸痛救治單元建設工作。一方面,進一步優化救治流程,疏通服務中的堵點、難點,針對當前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整改和完善。同時,依托惠州六院的專業技術優勢,助力尚未達標的基層醫療機構盡快補齊短板,力爭年內實現全區基層醫療機構胸痛救治單元建設與驗收的全覆蓋。
另一方面,持續加大醫務人員的培訓與演練力度,通過定期組織急性胸痛救治技能培訓和應急模擬演練,不斷提升一線人員的專業水準和臨場處置能力。同時,進一步拓展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的廣度和深度,創新宣傳形式與內容,努力提高群眾對胸痛急救知識的知曉率和實際應用能力。
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周建妮 李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