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筆下的詩意意境與現代文旅體驗在218最美旅游公路生動融合。圖為麻榨鎮千年古榕驛站。記者黃宇翔 攝

沙逕碧道驛站。記者楊建業 攝

永漢河驛站。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門宣 攝
一條路激活城鄉脈動。麻榨古榕的年輪、增江碧道的漣漪、永漢河畔的異木棉……在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218最美旅游公路如一條翡翠絲帶,串聯起龍門的青山綠水與文化脈絡。沿線的主題驛站以東坡文化為魂、以生態山水為韻,成為大灣區游客的“詩和遠方”,更成為龍門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打造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的生動實踐,讓山水資源真正轉化為百姓的幸福資本。
千年古榕驛站
樹影婆娑間領略文化傳承
“摸著這棵古榕樹的樹干,像在與千年時光對話。”今年國慶假期,麻榨鎮中心村的千年古榕樹吸引了不少珠三角地區的游客打卡。樹影婆娑間,村里的娃娃正與前來旅游的小游客在大樹下玩起了玩具。位于麻榨鎮中心村的千年古榕驛站以“修補與鏈接”為核心理念,依托北宋景德四年栽種的國家一級保護古榕,將閑置村落資源盤活,讓古老村莊在“百千萬工程”中實現蛻變。
日前,莫言、潘魯生、格非、歐陽江河、徐則臣、謝有順、李浩等文學、文藝大咖來到麻榨鎮中心村的千年古榕驛站,為古榕文學村揭幕。據介紹,千年古榕驛站是218最美旅游公路東坡十六樂事主題驛站之一,以“撫琴聽者知音”為主題,以蘇軾撫琴聽者知音的雅趣為靈感,依托千年古榕,打造融合傳統意境與現代活力的文化空間。
驛站將千年古榕與村落建筑有機串聯,既在保護古樹前提下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間,更盤活了鄉村閑置資源。目前,千年古榕驛站已引進文學咖啡、榕溪市集、主題民宿等業態,推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旅程從“看樹”升級為“深度體驗文化與生態融合”。
“驛站建好后路也寬了,旅游大巴一輛接一輛。”村民何曉晴是這場蛻變的見證者,她說,國慶期間沒出遠門,在家門口看著珠三角車牌的車輛往來,心里滿是自豪。
更深刻的改變藏在村莊肌理中。麻榨鎮中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奇峰翻開改造前后的對比圖,說:“以前這條路很窄,現在交通好了,游客越來越多?!睋榻B,近年來,依托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建設,千年古榕驛站周邊逐步呈現越來越多的文學主題空間,一個兼具文化深度和旅游趣味的文學村落正在形成?!肮砰盼膶W村”的建設不僅改變了村容村貌,更點燃了村民對未來的希望。接下來,中心村將繼續完善配套設施,推動農文旅融合,讓驛站真正成為帶動村民增收、展示麻榨形象的重要窗口。
沙逕碧道驛站
生態詩意間探尋鄉村“共富答卷”
在218最美旅游公路沿線,龍華鎮沙逕碧道驛站正以生態為筆、文化為墨,書寫“百千萬工程”的鄉村振興答卷。這座以蘇東坡“接客不著衣冠”為設計理念的驛站漸露真容,10月底將以“沉浸式生態客廳”之姿開啟試運營。驅車不過十分鐘,曾因人口流失淪為“空心村”的長灘藝術村借著古建筑微改造煥發新生。沙逕碧道驛站的“生態+文化”與長灘藝術村的“古建+共富”雙向發力,串聯起增江的山水靈秀與古村的古色古香,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勾勒出一幅兼具詩意與煙火氣的鮮活圖景。
據悉,沙逕碧道驛站沿增江而建,總建筑面積5233平方米,是一座集觀景、休閑、住宿、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站點。不同于傳統建筑模式,建設采用環保材料融入周邊雨林,屋頂與植被相接,墻面與山石相融,施工中特意保留原生樹木,讓“沉浸式雨林景觀驛站”成為現實,也讓游客步入其中便能感受東坡“灑脫自在”的生命態度。
驛站不僅有35間融于自然的民宿、餐飲區及配套設施,還規劃果實采集、動植物觀察等互動項目,投入運營后,還將推出增江流域自然教育課程,實現“生態保護+文化傳播”雙重價值。運營方負責人金斌堅表示,驛站要從“風景驛站”升級為“自然課堂”,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東坡灑脫意趣與山水靈秀。
如果說沙逕碧道驛站是增江畔的“生態詩行”,那么從驛站驅車不到10分鐘即抵達的長灘藝術村,則是古村落活化的“共富答卷”。這座曾經人口流失、古建破損的“空心村”,如今在活化項目推動下,完成了“沉睡”到“蘇醒”的華麗轉身:12個帶溫泉泳池的院落,40間客房以原木家具營造古韻……“以前冷冷清清,現在熱熱鬧鬧,我們既有老宅入股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就業!”一位村民笑著說。
從沙逕碧道的生態詩意,到長灘藝術村的共富實踐,龍門撬動生態、文化與經濟價值協同提升。未來,隨著更多業態落地與服務升級,這里將進一步串聯增江流域生態資源與古村落文化資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讓更多人在山水間感受生活本真,在古韻中見證鄉村新生。
永漢河驛站
河畔花影中品味城鄉協奏
異木棉映河,咖啡伴秋光。午后的永漢河驛站休閑區里,深圳游客李女士手捧咖啡,目光追隨著河面的落葉……這座以蘇軾《石鐘山記》“隔江山寺聞鐘”為設計靈感的驛站,用粉色異木棉、蜿蜒步道與河畔風光,把千年文人雅趣變成可觸可感的日常。
今年國慶假期,依托218最美旅游公路,龍門縣永漢鎮永漢河驛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游客“心頭好”。
驛站總用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外觀“藏于自然、融于山水”:臨水休閑平臺延伸至永漢河畔,步棧道沿河岸蜿蜒,異木棉盛放,粉色花瓣飄落建筑外墻,宛如動態秋景圖。內部處處是“東坡樂事”巧思:一層休閑區“花魁”“水拓長煙”等特色咖啡飄香,游客臨窗賞景;旁邊的活動空間里,非遺拓印、現場繪畫活動熱鬧非凡,廣州游客張先生坦言,本計劃短暫停留,因孩子喜歡玩拓印而延長了行程。驛站二層書畫攝影展同樣吸睛,多幅作品展現龍門山水與永漢風情。
對永漢鎮居民而言,驛站是新寶地。居民劉阿姨常帶侄女打卡:“侄女說不比大城市網紅點差?!?/p>
今年6月底,218最美旅游公路通車打破區域交通壁壘,永漢河驛站作為“微型旅游樞紐”,不僅強化“山水龍門”形象,更帶動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當驛站成為城鄉要素流動的樞紐,當文化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鄉村振興的道路便越走越寬。
在國慶假期開業的特產店里,本地農戶手工做的米餅、古法釀的青梅酒成為“爆款”,店員忙著打包。在廣河高速永漢出口旁的一間農莊里,負責人何先生說:“以前的客人大多來自廣州,現在深圳、東莞、惠州城區的游客明顯多了?!?/p>
記者手記
一條路串起城鄉
一座驛激活全盤
從麻榨古榕的千年年輪,到增江碧道的雨林呼吸,再到永漢河畔的異木棉影,坐落于龍門縣域的3座驛站如同三顆生態與文化的種子,在龍門的山水間生根發芽。它們是“百千萬工程”成效的微縮樣本——讓村落有了新活法,讓農民有了新身份,讓山水有了新價值。當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游客在驛站觸摸東坡的詩意,當龍門的村民在驛站收獲生活的甜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旅的升級,更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一條路串起城鄉,一座驛激活全盤,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的“幸福靠山”。
記者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