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城駒”志愿服務隊在隆生廣場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活動。
清晨7點,家住市區金山湖花園的王阿姨將兩袋垃圾熟練地分類塞進垃圾桶中;中午時分,下角街道的李師傅撥通預約電話,不到1小時,大件垃圾回收人員就上門拉走了家里的舊沙發;周末,孩子們在一起用廢舊塑料瓶制作花盆,嘰嘰喳喳討論著“垃圾變寶貝”的秘密……如今,這樣的場景已成為惠城區日??梢姷娘L景。
垃圾分類是城市治理的關鍵小事,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惠城區以“市區一體、同頻共振”為原則,通過機制創新、設施升級、宣傳賦能、執法保障多輪驅動,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參與”,從城市延伸至鄉村,實現了從“有效推進”到“提質引領”的精彩進階。
黨建引領五級聯動
日前,“愛城駒”志愿者走進龍豐街道南山公館開展“敲門行動”,為居民發放圖文并茂的垃圾分類指南。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惠城區將黨建引領貫穿始終,以“區—街道—社區—物業—居民”五級聯動為核心,強化與各成員單位協同,組織成員單位每季度深入小區開展“面對面”走訪宣傳,把政策解讀、分類指導精準送到居民“家門口”。
圍繞“物業整治年”重點任務,職能部門持續深化“茶話會”機制,邀請物業、居民代表聚焦設施維護、清運監管等難點現場協商、靶向破解。目前,“愛城駒”志愿服務隊已走訪56個小區、入戶宣傳近2000家,解答疑問超3000條,招募41名志愿者。全區季度入戶宣傳率達91%,形成垃圾分類“黨建引領、群眾參與”的濃厚氛圍。
硬件優化與智慧監管兩端發力
惠城區從硬件優化與智慧監管兩端發力,將垃圾分類設施改造納入民生實事,筑牢分類處置基礎。在投放端,累計升級改造分類投放點1017處,改造率達70.4%。同時,精準對接居民需求細化布局:物業小區全面設置大件垃圾暫存點、有害垃圾暫存設施,建立“定期巡檢、及時維護”機制,徹底解決“設施舊、投放亂”的民生痛點。
收運與監管環節亮點突出。針對大件垃圾,該區推出“定時定點+電話預約+上門回收”模式,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投放大件垃圾;同時,將小區投放點視頻監控接入智慧城管平臺,實行“線上實時管理+線下隨機檢查”聯合監管,并為其他垃圾清運車輛完善密閉功能。通過系列舉措,目前累計專項巡查409個居民小區,查處違規行為222宗,有效遏制垃圾“混裝混運”現象。數據顯示,今年全區可回收物月均回收量達1.2萬噸,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0.6%,資源循環利用效益顯著。
線上線下立體化宣傳
為打破宣傳壁壘,惠城區打造“線上+線下”立體化宣傳矩陣,讓分類理念真正“活”起來。今年推出系列數字化宣傳內容,通過公眾號推送政策解讀專題,制作趣味動畫視頻;拍攝垃圾分類“職務體驗”實景視頻與科普短視頻,記錄督導員督導、保潔員收運的日常,讓居民直觀理解“分好類”的重要性。
線下活動同樣精彩紛呈?;莩菂^創新推出“為愛+BUFF”舊物重生計劃,以鵝城大橋為地標開展10場巡回活動,設置分類串珠DIY、玻璃再生藝術創作等體驗環節,2650余名參與者親手將“垃圾”變成“藝術品”。同時,持續開展“政企聯動進社區”等活動,結合創意游戲,強化居民認知。校園里,“小小分類家”宣講熱度高漲,推動“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
執法力度持續加碼
惠城區堅持“服管執一體”理念,以嚴格執法立規矩,以精準服務促落實,推動垃圾分類常態化落地。今年以來,執法力度持續加碼:針對餐廚垃圾非法收運、地溝油非法收運等違法行為,依法立案查處,形成有力震懾;聚焦物業公司主體責任,重點檢查并督促整改“其他垃圾清運車輛未密閉”問題,確保收運環節全程規范。
在長效監管上,該區建立“一案雙查”機制,對混投混運行為,既嚴肅追究違法主體責任,也倒查監管人員責任;針對物業、餐飲等重點主體,開展清單式專項檢查,執法人員聯合志愿者入戶指導77家單位,逐步規范餐廚垃圾收運流程。
垃圾分類的每一步進階,都離不開機制、設施、宣傳、執法的協同發力。接下來,惠城區將繼續以“提質引領”為目標,讓垃圾分類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成為全民自覺的文明風尚。
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容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