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莞惠紅色干線穿過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
走進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現代化廠房,寬敞的道路縱橫交錯,廠區整齊分布。梅龍湖、紅田、長布三大組團各具特色,吸引328家規上工業企業、210家高新企業落戶。去年,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60億元,一批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在這里壯大,短短幾年間,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逐漸成長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熱土。目前,園區正以項目為支點、以交通為動脈、以服務為保障,逐步構建起現代化產業新城,成為惠陽加快融深融灣的重要平臺。
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
走進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現代化廠房,難以想象,五年前這里還是一大片泥地。
廣東德創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創新材料”)是第一批進駐企業,由于企業快速擴張的需要,2020年開始,總經理江旺走遍珠三角尋找合適的落腳點。“第一次來到這里滿是泥濘和未平整的地塊,我幾乎打起了退堂鼓。”江旺說。
然而,經過仔細考察,他最終還是決定將深圳的廠房搬到這里。江旺看中的正是這里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準確的。
五年過去,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的優勢日益凸顯。園區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南接深圳,西鄰東莞。經過建設,園區交通網絡日益完善——228、205國道和358省道貫穿其中,長深高速、博深高速縱橫交錯。同時,深莞惠紅色干線和新清大道的貫通,進一步拉近園區與深莞地區的距離。
作為一家專注氟塑料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德創新材料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化工、航空航天、汽車、半導體等領域,對交通運輸有著極高的要求。“便捷的交通網絡是支撐企業物流、拓展市場的命脈。”江旺說。
同樣看中這里的還有位于園區長布組團的金吉星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新型儲能設備商貿總部項目(以下簡稱“金吉星項目”)。如今,“長布一號地塊”各作業區域正加緊施工,未來,這里將建起17.13萬平方米的智能化供應鏈示范基地,聚焦鐵路多式聯運、智能物流設備研發制造及商貿結算。
“園區輻射深圳平湖南、惠州西及東莞常平鐵路貨場,緊鄰惠州港與鹽田港,堪稱鐵路與海鐵聯運的天然節點。”金吉星項目負責人鄭奕陽介紹,2027年完工后,企業將與國鐵集團廣州局公司合作研發新能源、新型儲能設備鐵路運輸裝載實驗,承接周邊新能源、新型儲能設備的公鐵聯運轉運任務,年貿易額或達百億元。
圍繞“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發展理念,如今的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仍在不斷加速建設與招商引資。隨著越來越多優質企業入駐,這里將被打造成惠陽融深發展示范區。
惠陽為企業提供堅實政策扶持和服務保障
6月下旬,惠陽區產業園區發展中心在梅龍湖黨群服務中心舉辦了一場綜合服務宣傳日活動。企業負責人在政務人員的引導下,了解園區提供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從專利申請到用工政策,無不直擊企業日常運營的痛點。
企業落戶和發展離不開優異的營商環境。對產業園區來說,過硬的硬件設施與服務體系是吸引企業安心扎根、專注生產發展的前提條件。
江旺至今仍記得企業剛入駐時的艱難情景——道路尚未完善,員工上下班需要經過一大段泥濘道路。“政府工作人員經常過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剛搬進來四個月,進廠的路就通了。”江旺說。
“去年,面對突發的排水問題,政府和物業迅速介入,重新布設排水管線和明溝,避免了排水倒灌車間的風險。”江旺說。“我們計劃將今年的總產值做到1.5億元。”因為感受到園區管理的高效與務實,江旺對公司與園區的發展充滿信心。
另一邊長布組團的園區服務也獲鄭奕陽點贊。“項目從選址到拿地建設,每一步都有專人專班協助推進。”鄭奕陽介紹,僅用三個月就完成土地掛牌、證照辦理及施工手續等,與過往經驗相比,周期縮短了一半,“效率真的很高,不僅節省了時間,也讓企業更專注于建設和運營。”
產業是區域經濟的“筋骨”,從政策扶持到服務保障,惠陽區一直致力于為企業安心發展提供更堅實保障,讓企業安心落地、加速成長。在政策層面,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真金白銀的獎勵。服務層面,依托惠陽商館“一站式”服務企業,將招商、建設、運營環節“一網打盡”,項目從取得施工許可證到竣工驗收,原則上18個月內完成,幫助企業節省時間成本。
政策有力度、服務有溫度、產業有高度,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逐漸成長為企業扎根發展的沃土。
2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
如今,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3個組團各具特色、日漸壯大。梅龍湖組團作為園區的核心區,聚焦機器人、智能裝備制造與新能源產業;與之相鄰的紅田組團,主攻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及人工智能產業;長布組團則以智能制造、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為主。
多家企業陸續入駐,承接深圳產業項目、科創成果,與本地產業平臺無縫對接,構建“深圳研發、新圩孵化”“深圳孵化、新圩轉化”“深圳總部、新圩制造”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如今園區已經聚集2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此外,園區的“含金量”“含新量”持續攀升。統計顯示,2023至2024年,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223.46億元和263.04億元,2025年上半年實現127.78億元。近年來的固定資產投資與規上工業增加值穩步增長,其中,億元企業已達47家,“小巨人”企業1家、專精特新企業57家,產業結構日趨完善。
當前,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片區的深莞惠紅色干線、龍湖東路、龍湖路等重點道路已建成通車,塘溪路、園區周邊道路、二院路等配套道路正在建設中。“通車后,這里將是自帶流量的黃金地帶。”江旺說。
目前,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已確定引進新項目13宗,計劃總投資46.11億元,預計達產產值約240億元。其中,在建項目7宗,部分項目預計2026年實現投產。
奔向“智造高地”,園區羽翼漸豐,發展藍圖正成為可預見的未來,惠陽將繼續發揮區位優勢,積極與深圳、東莞對接,重點發展智能終端、智能裝備、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產業,打造區域科技產業創新合作發展示范區。同時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商業、酒店、會議、休閑等設施建設,打造具有活力的“深惠門戶、生態宜居新城”。
園區名片
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
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規劃總面積26.9平方公里,產業園區由3個核心組團組成,圍繞“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發展理念,打造惠陽融深發展示范區。
梅龍湖組團:作為千億園區核心區,規劃面積13.3平方公里,距深圳龍崗約5公里,東莞清溪約7公里,是承接深圳產業外溢首選地。計劃總投資300億元,規劃1860畝八大產業功能組團,分五期建設,主打機器人、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一、二期以引入成長型中小企業為主,三期、四期重點引進擬上市公司總部項目及行業影響力大的“鏈主”型項目。目前一期約180畝,主導產業為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
紅田組團: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以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產業為主。其中,粵浦·啟沃智谷一期項目共14萬平方米,已簽約企業29家,預計投產后年產值約28億元。
長布組團: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以智能制造、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迪芬尼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實現20億元年產值,全面投產后年產值達70億元。
記者手記
荒郊建智谷同心促融深
企業負責人的講述,道出了這片土地的蝶變密碼——區位優勢的精準釋放與政企同心的雙向奔赴。
從德創新材料“幾個月修復入園道路”的務實保障,到金吉星項目“周期減半”的審批效率,園區用“一站式”服務與細節化關懷破解企業發展痛點。三大組團差異化布局、數百家優質企業集聚、260億元年產值的突破,印證了“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發展邏輯。
更令人動容的是融深融灣的“化學融合”:深圳的技術研發與惠陽的制造轉化無縫銜接,深莞惠的交通動脈與園區的產業生態同頻共振。這片在荒地上崛起的智谷,不僅是企業扎根成長的沃土,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注腳。未來,隨著更多配套完善與產業升級,惠陽必將在深圳都市圈建設中書寫更精彩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記者黃尉宏 特約通訊員陳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