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實現老有所樂。
“蘇婆婆,您的午餐來啦!”正午時分,惠城區江南街道亞婆田社區,街道黨員志愿者化身“送餐員”,將熱氣騰騰的飯菜準時遞到住在農機廠宿舍的蘇婆婆手中。74歲的蘇婆婆是獨居特困人員。“很感謝社區和街道幫我解決了每日吃飯的問題。之前我自己做飯還要麻煩鄰居或者親戚幫忙送菜。送餐服務解決了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蘇婆婆感激地說。
江南街道轄區常住人口約7.7萬,60歲以上老人占比約15%。如何讓老年群體安享幸福晚年?江南街道黨工委圍繞“老有所為、學、樂、安”及長效運營目標,通過文化浸潤、隊伍支撐、服務托底、機制護航,構建特色敬老體系,繪就普惠養老新圖景。日前,江南街道黨工委獲授全國“敬老文明號”稱號。
健全服務筑牢“老有所養”根基
江南街道黨工委從老年人最迫切的日常需求入手,打造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提供有質感、有溫度的保障服務。
每到午飯和晚餐時分,位于江南街道王下底片區的幸福食堂迎來眾多老年人用餐,氛圍溫馨又熱鬧。街道落實惠州市民政局推出的長者助餐服務政策,對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惠州戶籍或持有惠州市居住證)給予每人每餐不低于5元的優惠,江南戶籍的低保、特困等特殊困難群體更可在此基礎上享受額外補貼。針對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由“雙百”社工和社區志愿者組建“愛心助餐志愿服務隊”負責配送。
通過整合轄區閑置場所,江南街道祝屋巷未來社區打造集閱覽室、聲樂室、舞蹈室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陣地;一處樓棟被改造成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設置午休床4張,還配備老花鏡、血壓計和應急藥品箱,方便老年人日常休憩;臨街商鋪被改造為社區工匠坊,引入改衣服、修鞋等便民攤位,每月定期開展公益服務。
以“科技+人文”雙輪驅動,江南街道構建覆蓋健康、安全、權益的全方位保障網。
比如,針對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難的問題,江南街道開展“一對一”培訓,覆蓋掃碼支付、預約掛號等5類高頻場景,編印圖文并茂的《老年人智能手冊》,已幫助200余名老年人掌握智能設備使用技能。在推廣智慧養老工作中,社區設置“一鍵呼叫”設備20余處,聯動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呼叫即響應”;保留人工服務通道,志愿者定期上門探訪獨居老人,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理發、體檢等服務,確保“科技不冰冷,服務有溫度”。
文化滋養實現“老有所樂”
走進江南街道祝屋巷未來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長者就餐區、健康管理室、日間休息室、健身室、老少同樂空間、聲樂室、舞蹈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這是惠州市打造的16個惠民綜合服務示范點之一,自啟用以來,為周邊4萬余名群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服務場所。其中,舞蹈室、聲樂室等功能室使用頻率最高,日均來訪量達80人次。
“我們每周二、周四準時來這里排練。隊員都是社區的退休居民,大家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心情非常舒暢。”加入江南客家山歌隊的李伯感慨地說。
江南街道還聯合惠州開放大學(老年大學)設立江南分校,開設聲樂、舞蹈、八段錦等5門系統課程,組建“專業教師+社區能人”雙師隊伍,專業教師負責系統教學,社區能人開設客家山歌、八極禪拳等10門特色課程。目前,分校累計招生200多人次。
江南街道通過構建多元化終身教育體系與文化服務網絡,讓老年人在學習中提升素養,在活動中感受快樂,實現精神世界的“富足養老”。如今,“客家山歌隊”“八極禪拳健身隊”等文化隊伍常年活躍在社區舞臺,讓傳統文化在銀齡群體中傳承發揚。
激活銀齡力量推動“老有所為”
在我市龐大的志愿服務隊伍中,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其中,他們發揮余熱回饋社會愛心,干勁不輸年輕人。江南街道黨工委創新“黨建引領+銀發賦能”機制,引導老年人加入社區治理。
“社區大黨委”聯動機制為老年人參與治理搭建平臺,建立社區樓棟長隊伍,每月固定邀請老年代表參與社區事務決策,有效推動解決小區停車難、垃圾清運等民生問題數十件。在祝屋巷未來社區改造項目中,退休工程師李師傅牽頭組建“老年監理隊”,對施工質量、進度進行監督,提出的“破除圍墻”“增設無障礙坡道”“保留原有老樹”等建議全部被采納。
此外,老年社會組織孵化工程讓老年人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依托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江南街道培育25個老年人社會組織,涵蓋治理、環保、文體等領域,真正實現“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自從加入銀齡志愿者團隊,每天有不一樣的事情等著我去做。”80歲的志愿者譚寶琴自從加入志愿服務隊,經常參加慰問困難群體、文藝演出、愛國衛生運動等活動。“能為社區做點事,我感覺很充實。”譚寶琴說。
街道還推行“慈善超市”積分制與“社區工匠坊”模式,激活老年志愿力量。去年,老年志愿者累計服務時長達1.1萬小時。
據介紹,為健全服務老年人的長效機制,江南街道正探索“公益+市場”可持續模式,通過“政社聯動”服務網絡整合多方資源、“社區合伙人”計劃實現共贏發展等,確保敬老工作“有人抓、能持續、見實效”。比如,街道依托祝枝山文化IP,舉辦“銀齡書法展”“老巷文化節”等活動,老年志愿者擔任講解員,全年接待游客1萬人次,讓敬老工作與文旅發展深度融合。
惠城事·匯言堂
雙向奔赴點亮別樣夕陽紅
江南街道的實踐生動詮釋了“養老”變“享老”的真諦。從幸福食堂到智慧養老,從老年大學到社區工匠坊,以扎實的設施和周全的服務筑牢“老有所養”的根基。
難能可貴的是,老人們并未被動等待服務,而是被激發出強大的主人翁精神,化身樓棟長、志愿者、文化傳承者,積極投身社區治理。這種政府托底保障與長者發光發熱的雙向奔赴,不僅讓普惠養老更有溫度、更具活力,更勾勒出一幅“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圖景,讓晚年生活既安穩踏實,又充滿價值與尊嚴。
本組文/圖 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黃窕 呂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