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西部協作資金支持下,壩盤村新建親水平臺和2個槳板碼頭下水點。

修復吊腳樓。

壩盤村發展民宿7家。

壩盤村槳板碼頭。
青山環抱,碧水蜿蜒。走進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萬峰湖鎮壩盤村,沿河的生態觀光步道上游客絡繹不絕,5400平方米的人工沙灘上孩童嬉戲歡笑,古樸的民宿與蒼翠的古榕相映成趣……從落寞鄉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華麗轉身,背后是仲愷高新區與安龍縣跨越山海的深情協作。
近年來,仲愷高新區積極響應東西部協作號召,聚焦安龍縣“康養勝地、人文興義”的發展定位,將壩盤村旅游康養產業作為重點支柱產業傾斜支持。2023年至2025年,仲愷累計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780萬元,滋養著這座古村落煥發新生機。如今,這個常住人口僅678人的小山村,年接待游客突破4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000萬元。
筑基
建觀光步道,整治1.2公里河堤
壩盤村坐落于安龍縣東南角,4.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南盤江蜿蜒而過。人口占比達到98%的布依族村民,世代居住在這里古樸的吊腳樓中。村子平均海拔700多米,全年平均氣溫17℃,坐擁“十里小三峽”的奇絕風光,卻曾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單一而發展滯后。
轉機始于仲愷與安龍的東西部協作,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黔西南州工作組安龍小組(以下簡稱“仲愷安龍工作組”)立足壩盤村萬峰湖的自然生態、布依文化和濱湖景觀優勢,將旅游康養產業定位為強村富民的核心支柱產業,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的鄉村煥新行動。
“以前村里路難走、環境差,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步道修到‘家門口’,沙灘、公廁一應俱全,游客越來越多!”當地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壩盤村基礎設施的巨大變遷。3年來,仲愷高新區持續加大資金投入,2023年至2025年累計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780萬元,建成沿河生態觀光步道,整治河堤1.2公里,建設人工沙灘及公廁。“我們今年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300萬元,對村里的槳板產業設施升級改造,完善相關旅游康養產業配套設施。”仲愷高新區農村工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協助整合各類資金290萬元,進一步優化村內道路交通與產業配套,為文旅發展鋪平道路。
政策引領與生態護航并舉,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仲愷安龍工作組積極對接縣級相關部門,大力優化旅游康養產業行政審批流程,通過精簡環節、提升效率,有效凝聚各方資源,形成聚焦產業、協力發展的良好局面。在生態保護方面,仲愷高新區引入灣區先進環保理念,協助壩盤村制定生態保護村規民約,建設河道麻竹防護帶,并種植景觀行道樹300棵,逐步構筑起多層次、系統化的生態景觀廊道,為鄉村振興筑牢綠色基底。
鑄魂
文旅體融合產值達1800萬元
“加油!加油!加油……”去年夏天,2024年中國百城槳板公開賽(安龍站)在此開賽,來自廣東、上海等地的120余名槳板選手在南盤江上競技,吸引游客關注,“壩爾代夫”的美名隨賽事傳遍網絡。自公開賽在壩盤村舉辦后,這里便成為了槳板愛好者的樂園。游客量平日有約3000人,周末高峰時段高達4000余人,勞動節、國慶節假期每天多達1.7萬人。“國慶假期,僅槳板運動項目就給村集體經濟增加12萬元收入。”萬峰湖鎮壩盤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啟仁說。
“我們立足壩盤村獨特的水資源優勢,堅持文旅、體旅融合發展,深入挖掘體育賽事潛能,促進‘體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帶動壩盤村文旅產業總產值達到1800萬元,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帶動農民的增收。”仲愷安龍工作組幫扶干部表示。
此外,仲愷安龍工作組還協助壩盤村優化“黨支部+黨員先鋒隊+村民”三級聯動機制,推動成立由28名黨員組成的產業合作社,統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通過“吃住行導娛安”全流程服務提升游客體驗,以非遺榫卯技藝改造的“瀾湖驛舍”民宿為標桿,帶動18棟古吊腳樓活化利用,單棟年租金收益達5萬元,實現“閑置資產”向“活力經濟”的華麗轉身。
在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仲愷工作組助力壩盤村實施“四古”(古樂、古建、古技、古樹)保護工程,通過專業培訓、文創支援與市場拓展,激活古樂八音、古法造紙等傳統文化要素。如今,古樂八音團隊已發展到30余人,吊腳樓變身為文化空間,古法造紙融入現代設計,推出紙藝燈具、文創筆記本等豐富產品,村頭古榕樹更是被打造成承載鄉愁的文化客廳。“非遺在槳板碼頭重生,吊腳樓變文化空間,這多虧仲愷對我們的幫助!”壩盤村委會副主任查琳琳感慨道。
聚力
互嵌式共生發展激活內生力
鄉村振興既要“輸血”,更要“造血”。仲愷高新區創新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互嵌式共生發展體系,讓當地村民成為發展主角。
“公司負責品牌營銷,合作社統籌協調,我們農戶入股分紅,大家勁往一處使!”逐浪者俱樂部負責人陳佳介紹的模式,正是仲愷幫扶的成果——專業運營公司負責戰略規劃與標準化建設,村合作社統籌土地流轉與勞務組織,農戶以土地、房屋入股參與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
為提升發展質量,仲愷推動運營公司與合作社開展民宿管理、水上運動安全等技能培訓,引導42家槳板俱樂部規范經營。目前,壩盤村已發展民宿7家、餐飲5家、加工業28家,旅游康養產業吸納就業200余人,形成“產業升級—就業增收—能力提升—品質優化”良性循環。截至目前,壩盤村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從幾千元躍升至53萬元,村民們不僅享受著優美宜居的環境,更品嘗到“生態飯”“旅游飯”的甜美滋味。“去年收入32萬元,今年能到40萬元!”經營“超武農家樂”的脫貧戶王超武就是受益者之一。他通過仲愷援建“我在貴州有個園”項目,不僅享受農文旅融合紅利,還帶動兒子返鄉創業。
從昔日貧困村到如今的“網紅打卡地”,壩盤村的蝶變是仲愷高新區東西部協作的生動實踐。2025年9月,仲愷高新區與安龍縣簽訂新一輪協作協議,將深化園區共建、產業協同等合作,探索構建“東部研發、西部制造”的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并持續拓展文旅康養產業鏈,推動壩盤村朝著生態更優、產業更強、村民更富的目標邁進,為東西部協作貢獻“仲愷智慧”。
記者手記
在壩盤看見“雙向奔赴”
山海不為遠,攜手向振興。當仲愷高新區的780萬元協作資金化作壩盤村的生態步道與人工沙灘,當布依古法造紙技藝在灣區文創設計支援下煥發新生,安龍縣壩盤村的蝶變,早已超越單向的幫扶,成為一場跨越千里的雙向奔赴。
這場“奔赴”是仲愷的“傾情相助”。從3年持續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到引入專業團隊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機制,再到協調優化審批流程,仲愷始終以系統之力,為壩盤搭建發展框架、激活產業動能。它不僅帶來資金與技術,更傳遞灣區的發展理念,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在萬峰湖畔生根發芽。
這場“奔赴”是壩盤的“主動破局”。面對協作機遇,從壩盤黨員帶頭組建合作社激發組織活力,村民成為非遺傳承人讓文化“活”起來,到修復活化18棟古吊腳樓發展民宿,壩盤人以主人翁姿態,將外部助力轉化為內生動力,讓每一份投入都結出振興果實。
雙向奔赴的背后,是資源與需求的精準對接,是外力與內力的同頻共振。仲愷的“輸血”為壩盤“造血”筑基賦能,壩盤的“造血”讓協作成果持續放大。這份跨越千里的攜手,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詮釋。
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朱紫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