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惠州時政 >> 政務要聞
政策解讀

產城并舉!加速邁向萬億元級城市

發布時間:2025-04-07 09:47:04 來源:惠州日報
瀏覽字號:
分享到:

83d2e80b-71e8-4b20-a673-2070fb92801b.jpg.jpg

大亞灣石化區燈火輝煌。記者匡湘鄂 攝


  芳菲四月,萬物生長。

  行走在惠州大地,如火如荼的項目工地、活力四射的產業園區,與熱鬧繁華的城市CBD以及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之城,交相呼應、深入互嵌,一幅產城并舉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堅持產城并舉,以產促城、以城興產,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去年,惠州GDP突破60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實時人口近900萬,加速邁向萬億元級城市、千萬人口特大城市,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城以產而興,產因城而強。在惠州,城市與產業發展如何同頻共振、共融互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雙向奔赴

  產業功能與城市服務深度融合

  清晨8時,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惠州市卡兒酷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于景偉從園區宿舍步行上班,道路兩側綠樹成蔭,無人駕駛公交與通勤車輛有序并行。10分鐘,于景偉便抵達公司辦公樓。“在這里通勤,就像是穿梭在公園里。”他笑著說。

  這樣的高效通勤場景,正是園區產城融合發展的縮影。

  過去,不少科技園區常常陷入“產業孤島”的困境,白天熙熙攘攘,夜晚卻人去樓空。而在惠州,產與城的發展卻是另一番景象——惠州以“3+7”產業園區為載體,推動產業功能轉變與城市服務深度融合。

  作為中韓(惠州)產業園的核心區——起步區,從空中俯瞰園區,一邊是山水相依的觀洞水庫,儼然一幅景色宜人的山水畫卷;另一邊,一條條大道縱橫交錯,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產業發展生機勃發。

  漫步園區,實體圍墻被通透式“綠圍欄”取代,智慧管理系統覆蓋全域,派出所、交警中隊、衛生服務中心、學校等公配設施在此同步落地。

  “過去招商主要靠政策或看產業上中下游,如今大家越來越看重生活配套和產業配套。”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坦言,園區通過“兩橫兩縱”路網串聯產業項目與生活社區,無人駕駛公交與共享電動車普及,商業街、文體中心、濕地公園嵌入產業矩陣。

  隨著基建和配套不斷完善,園區已形成“10分鐘生活圈”——員工從居住區到辦公區、商業街、娛樂場所,通勤時間均壓縮至10分鐘左右。

  與此同時,潼湖生態智慧區轄區還建成惠州仲愷高級中學校本部和附屬學校兩個校區,提供超5000個學位;起步區衛生服務中心約1200平方米,可滿足員工一般性疾病及體檢等基礎醫療服務需求。

  “清晨上班,綠樹成蔭如穿行公園;下班聚餐唱歌,僅需十分鐘即達商業街。”于景偉告訴記者,目前,公司超八成員工選擇就近居住,將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當成“第二個家”。

  “產城融合不是憑空而來的口號,而是產業與城市歷經‘并舉’階段后自然生長的結果。”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作為一座擁有900萬實時人口、土地資源充裕的城市,惠州正處于“產城并舉”關鍵躍升期。

  何謂“產城并舉”?林江認為,這絕非僅是“產”與“城”的簡單疊加,而是讓制造業升級與城市能級提升互為因果,實現兩者的“雙向奔赴”。

  林江以蘇州工業園為例,該園區通過“規劃一張圖”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與人才社區、國際學校同步建設,實現“上班在實驗室、下班逛濕地公園”的融合場景。

  “惠州坐擁‘半城山水半城湖’的生態優勢,同時產業基礎雄厚,完全有條件探索‘嶺南版’產城共生模式。”林江說。


  雙向賦能

  優化營商環境實現“產”與“城”正向循環

  “以前項目要落地,光跑手續就可能要花很長時間;現在90天就能投產,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中哲尚藍柏音頻數碼智造項目負責人感慨的話語,折射出惠州營商環境的制度創新。

  從過去“不敢想”,到如今成為現實,這一變化來源于東江科技園創新推出的“拿地即開工”模式,更是惠州將行政審批的“物理集中”升華為“化學融合”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惠州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等部門打破數據孤島,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諾制”,大幅壓縮審批時限。

  營商環境的制度創新,并不是簡單做減法,更是政企關系的優化。在潼湖生態智慧區,園區創新實施“臨時施工復函”機制,與傳統流程相比動工時間提前60天。目前,80余宗項目借此“搶跑”。

  驅車行駛在大亞灣新興產業園,一座座現代化廠房里機器不停運轉,一批新落地開工的項目正搶抓時機加快建設;夜幕降臨,漫步澳頭濱海,看金門塘碼頭燈光璀璨,與三五好友在碼頭上品嘗海鮮美食,好不愜意。

  在大亞灣開發區,這里不僅是全球石化產業高地,更通過“新灣人計劃”優化社會治理:改造城中村“三線”、新增公辦學位、建設“和美音樂廣場”,讓產業工人從“候鳥”變“歸人”,實現“產”與“城”的正向循環效應。

  “營商環境好不好,不是靠政府說出來的,而是靠做出來的,惠州做到了。”恒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盧堃說。

  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術總監Arthur Rots(羅亞紳)表示,大亞灣石化區規劃較為超前,辦事效率高,對吸引國際投資人具有獨特的優勢。

  營商環境已然成為惠州吸引企業投資、促進創新創業的“加分項”。

  近年來,惠州堅持集中集約,以“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為目標,集中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建設“3+7”產業園區。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取得新進展,7個千億級園區方興未艾,園區集聚集群效應凸顯。

  大亞灣開發區連續6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名;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雙雙獲評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五星級示范基地;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首個外資項目德國佩特化工高端涂料項目簽約落戶。

  如今,乙烯、芳烴、PTA產能占據廣東半壁江山;全省每10臺彩電就有3臺是“惠州造”;鋰電池的產量占全省超1/5……惠州堅持走產業集群化發展之路,堅持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動搖,產業集群發展再攀新高度。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而產業發展的同時又能夠帶動城市的能級提升。”在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委員、科技部部長梁乃鋒看來,產業與城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面”。

  “惠州應走出獨具特色的產城‘雙向賦能’模式。”林江認為,一方面,引進先進制造業落地,帶動高技能人才集聚,進而刺激商業、教育等配套需求;另一方面,城市通過智慧交通、生態治理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鏈主型”企業入駐,形成正向循環。


  雙向成長

  產城聚人加速邁向千萬人口特大城市

  “此前到過惠州旅游,感覺環境優美、生活宜居,是我的向往之城。”日前,在“百萬英才匯南粵”暨惠州市2025年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校園惠州日(深圳站)活動上,中山大學應屆畢業生王杰投遞了5份簡歷,也收到了進一步面試的通知。“希望有機會到惠州安居樂業,成為新惠州人。”

  如何讓一座城市擁有活力、保持活力?答案是人才。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惠州對人才的吸引力與日俱增:過去十年,惠州常住人口凈增加135萬人,當前實時人口近900萬人;去年新引進各類人才12.6萬人,人才總量突破170萬人。這是惠州經濟發展好、就業機會多、城市活力足的生動注腳。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力量,作為“萬億工業大市”“先進制造業之城”,惠州雄厚的產業基礎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千萬級人口、萬億級經濟規模的標準,進一步優化城市形態格局。

  人口總量是衡量城市發展能級、形態格局和競爭力的重要標準,常住人口、實際管理人口總量越大,意味著優質資源集聚效應越顯著,發展潛力越大。

  實時人口近900萬人,折射出惠州這座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開放包容魅力和城市吸引力。作為宜居宜業城市典范,惠州自然環境優美、產業實力雄厚、城市配套完善,近年來吸引了大量人口前來工作、創業、定居、游玩。

  特別是惠州深化實施“惠”聚優才工程,持續開展“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城市宣傳及人才招引面已覆蓋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南、西北等六大區域超100所高校。

  去年,惠州共引進各類優秀人才12.6萬名。今年,在全省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惠州啟動新一輪“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

  一手抓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手抓城市宜居宜業。

  前不久,剛剛出臺的《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促進“3+7”產業園區等產業平臺與城市服務功能的融合,加強職住平衡。探索提升社區尺度的低碳規劃建設標準,優化居住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布局,完善開敞空間和慢行網絡,提高人居環境品質。

  惠州堅持以產促城、以城興產,通過科學確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更新的同頻共振、齊頭并進。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曾經,蘇東坡為這座城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心安處是吾鄉”,如今,越來越多人才戀上惠州。

  在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道路上,惠州正以產城并舉為筆,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山水之城、人文之城,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DeepSeek建議】

  針對惠州產城融合發展,建議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城-人”協同。比如,打造差異化產業功能區,大亞灣-惠東升級為“綠色石化+高端制造”融合示范區;仲愷高新區圍繞電子信息產業,布局“研發-制造-服務”全鏈條,嵌入商業綜合體、國際學校和社區醫院,吸引深圳外溢人才;惠城中心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樓宇經濟與智慧城市結合,強化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同時,建設混合用途社區,在產業園區周邊規劃15分鐘生活圈,混合布局保障性住房、便利店、健身場所等,避免“鐘擺式通勤”。此外,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成立產城融合管委會,統籌規劃審批與資源調配。通過以上措施,逐步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成為大灣區產城融合典范。

記者謝寶樹 游璇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色免费看| 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免费| 美女脱了内裤打开腿让人桶网站o|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jizzjizz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久久人妻av一区二区软件| 黄色一级片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综合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老头一天弄了校花4次| 年轻人影院www你懂的|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陈冰的视频ivk|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免费|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欧美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成熟时33d在线| 情侣视频精品免费的国产|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67194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无码| 极度另类极品另类|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大陆| 一级毛片在线完整免费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 怡红院亚洲色图| 国产720刺激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