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春景。記者鐘暢新 攝
惠民之州,惠聚美好。這里,既有萬億工業大市的蓬勃動能,又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詩意棲居,更有城鄉融合發展的美麗畫卷。
從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頂層設計,到暢通城鄉要素的集成改革;從未來社區的全齡服務探索,到“最美旅游公路”串聯的鄉村振興圖景——惠州正以打造高品質現代化城市為目標,以做強中心城區為主抓手,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大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城市的開放包容與鄉村的綠水青山相得益彰。
優化城鄉布局
規劃引領打開空間格局,打造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
登上位于惠州蘇東坡祠內的娛江亭,腳下的東江逶迤流過。江的南邊,歸善古城沉淀文脈;江的北邊,CBD高樓勾勒天際;江上,鵝城大橋以“浪漫之吻”串聯兩岸燈火,見證歷史文脈與現代發展的詩意對話。
歷經千年積淀和設地市后30多年快速發展,惠州這座依山伴湖、擁江抱海、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現代化都市,正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
“想不到一座萬億級工業大市竟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詩意。”惠州城市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侯婷來到惠州16年,她不僅在這座城市找到了實現價值的舞臺,也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清晨在紅花湖綠道騎行,傍晚在水東街感受宋城遺韻,周末去稔平半島看海,工作和生活完美兼顧?!?/p>
如果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那城市品質便是它的內涵——讓每個人都能在字里行間觸摸到城市的溫度。
建設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賦予惠州的使命任務之一,也為惠州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以千萬級人口、萬億級經濟規模的標準,進一步優化城市形態格局。
今年3月發布的《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構建“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將惠州全市劃分為1個生態發展區、1個城市發展區和1個海洋發展區,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并依托“豐”字交通主框架串聯重要功能節點,形成“豐脊擁灣,山海聯動”的城市空間結構。
區域協調發展,是建設現代品質城市的題中之義?!痘葜菔写蛟扉_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實施方案》提出,著力提升惠城區和仲愷高新區、惠陽區和大亞灣開發區城市化水平,引領帶動全市協同聯動、全面發展。提升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城鎮化水平,規劃建設縣域副中心。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城鎮建設工作,抓好特色圩鎮培育,做好和美鄉村建設,打造“區縣富強、鎮村振興”之城。
為何強調城鄉并重?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認為,惠州兼具大灣區產業高地與生態屏障雙重角色,城鄉并重既是使命擔當,更是發展機遇。依托生態、區位、產業與改革優勢,加大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力度,讓城鄉生活一體融合、各有精彩,惠州有望成為廣東探索共同富裕的“城鄉融合試驗田”。
如今,一個個美好生活的新圖景正在城鄉之間呈現。
“以前辦理養老金認證要到縣人社局,現在到社區就可以用手機完成認證,真方便?!痹邶堥T縣首批未來社區試點——龍城街道城東社區的綜合辦事大廳里,退休職工廖叔連連點贊。
去年10月,惠州啟動未來社區試點建設,在全市范圍內選取15個村(社區)開展試點工作,聚焦“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需求,構建全齡服務體系,滿足人民對美好未來生活的向往。
建設未來社區是惠州打造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的積極探索。今年,惠州將通過更多實際行動重塑城市發展格局、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暢通城鄉要素
深化集成式改革,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牽著鄉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樞紐”與“試驗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發展縣域富民產業與鄉村建設”列為重點任務。在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加速的今天,縣域經濟如何成為富民強村的“發動機”?
惠州以破除“馬路經濟”為切入點,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現在駕車行駛在博羅縣城北環大道上,一路都很順暢,風景也好,心情舒暢!”市民張先生感嘆道。自2022年全線通車以來,北環大道逐漸取代G324國道博羅縣城段成為交通主干道,分流了很多大貨車,極大改善了博羅縣城的交通與生活環境。
惠州境內有20條國省道,其中71段穿越圩鎮,以往道路兩側占道擺攤等情況屢見不鮮,既破壞道路美觀,又給交通添堵。
為改變這一狀況,惠州把國省道從圩鎮中“甩出去”,改成市政道路,優化道路節點和交通設施。同時,推動“馬路經濟”向“園區經濟”轉型。例如,位于惠城區水口街道的江濱路通車后,不僅緩解了省道120線的交通壓力,完善了東江灣園區交通網絡,還促進了園區發展。
“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葜菀獜南到y謀劃國省道路網優化提升規劃入手。”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規劃推動一批省道升級為國道,一批縣道升級為省道,探索構建通達產業園和縣區副中心的快速交通體系,讓各類要素在縣域內實現更高效流動與集聚。
縣域是城和鄉的結合點。黃忠平認為,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統籌城鄉規劃建設,梯度配置公共資源,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可以促進城市產業鏈向縣域延伸,形成“城市研發+縣域制造+鄉村文旅”的垂直分工體系,整體提升惠州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關鍵一招”。惠州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持續深化集成式改革,進一步激活要素、體制和力量,激發釋放縣鎮村活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注入動力。
建設用地整治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重中之重。對農村零散、閑置、低效建設用地進行整理盤活,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將極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
惠陽區新圩鎮長布一號地塊面積約8.6萬平方米,是長布村早期引進工業項目的村級工業聚集區之一,現存多家產值低、稅收少、能耗大企業,效益低,租金少。
如何破題?新圩鎮采用“鎮村合作+物業返還+貨幣補償”模式進行土地整治,計劃引進金吉星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新型儲能設備商貿總部項目,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稅收約4500萬元,村集體年收益408萬元,實現村集體收益近6倍增長。
在深化集成式改革中,惠州聚焦解決實際問題,以“小切口”、具體化改革舉措,創造性推進工作。
針對長期以來羅浮山存在“一山多治”多頭管理的問題,惠州開展行政區劃改革,設立新的長寧鎮,優化行政體制,一體統籌建設公用設施,提升旅游服務配套能級,為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三線整治”由誰牽頭、錢從哪里來的難題,惠州探索實施“四網融合”三線整治模式,由供電部門牽頭,移動、電信、聯通、廣電等運營商配合,整合線路,共享使用相關資源,有效解決線路亂拉亂接等頑疾,減少多頭重復投資,消除安全隱患。
推進城鄉融合
以引領區建設為牽引,打造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
“美得像洱海!太出片了!”站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顯崗水庫一帶的最佳拍照點,市民魏曉如將美麗風景和美好心情發到朋友圈。
這條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以“8字形”串聯南昆山和羅浮山,涵蓋1條國道、1條省道、7條縣道,連接9個鎮、54個行政村、200多個景點,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公路的建設,不僅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還為鎮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位于龍門縣麻榨鎮中心村的鰲溪大榕樹驛站,工人們忙碌作業,建設現場一片火熱。中心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奇峰介紹,中心村充分利用村里的千年古榕樹、祠堂、鰲溪河等自然人文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古榕樹廣場、河道景觀、商業配套等,“緊緊抓住引領區建設這個機遇,把我們的特色、亮點充分展示出來,吸引更多游客進村,帶動村民增收?!?/p>
一條公路打開發展空間。當前,惠州把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作為“百千萬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和重要發展機遇,堅持高標準規劃設計,推進城鄉融合,掀起建設熱潮。
惠州以重點項目牽引產業提升,引進一批國內知名鄉村酒店以及奧飛娛樂等頭部文旅企業,前置運營,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實施引領區建筑藝術計劃,邀請著名設計師及團隊提供藝術賦能,激活惠州鄉村建設工匠力量,建設一批標桿藝術建筑及藝術裝置。探索整村改造空心村新模式,加快建成一批整村改造示范標桿,讓沉睡資源變為增收活水。2024年,引領區在建、新簽約項目233宗,總投資約650億元,已竣工52宗。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惠州突出“抓兩頭促中間”,在鞏固提升“5+50”個首批典型鎮村的基礎上,加快第二批“19+157”典型鎮村培育,推動“14+50”個鎮村重點提升,輻射帶動其他鎮村同步發展,鎮村面貌加速蝶變。
仲愷高新區潼僑鎮,色彩斑斕的建筑外立面、精致細膩的墻繪隨處可見,東南亞風格的美麗示范主街讓人眼前一亮;博羅縣橫河鎮郭前村在推進農房風貌提升中,注重遵循自然肌理、保留鄉土元素,將本地生產的小青瓦用于屋頂房檐的建設改造,讓村容村貌成為特有審美標識……
市城鎮建設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因地制宜建設美麗圩鎮,創新農房風貌品質提升實施路徑,以“四沿”為線、典型鎮村為片,串點成線、連片成面,全面提升鎮村顏值。去年,全市累計完成農房風貌品質提升4.1萬棟,“小披檐”改造2.08萬棟,提升改造數量位于全省前列。同時,以黨建引領綠美生態建設,去年縣鎮村綠化植樹109.4萬株,建設各級“美麗庭院”超3.4萬戶,筑牢城鎮生態底色。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首批專家委員吳志才認為,引領區要以高品質生活為中心,以比肩國際先進地區的標準來推進鎮村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實施鄉村再造,跳出“穿衣戴帽”路徑依賴,實現從穿“新衣”到穿“品位”的提升。
惠州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堅持以人為核心,突出在教育醫療上下功夫,增強縣城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導入省內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一批名醫院、名校與博羅、龍門托管共建;在引領區啟動建設24個名(中)醫工作室,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上下聯動……如今,越來越多鄉鎮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百千萬工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之年,惠州將以引領區建設為重點,抓住產業這個根本,更好實現興業、強縣、富民,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對話DeepSeek
惠州日報:結合惠州實際,談談惠州該如何通過規劃引領、改革破題,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DeepSeek:惠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構建“規劃引領-改革驅動-產業協同”三位一體新格局。
在空間規劃上,應深化“1+1+1”分區管控,建立生態補償和用地效能評估機制,重點培育多中心網絡化體系,打造15分鐘鎮村生活圈??山梃b杭州“郊野單元”規劃經驗,在惠東、龍門等縣域劃定3~5個“城鄉功能復合單元”,實現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率提升30%。建議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試點“規劃補貼+運營考核”機制,在惠陽-大亞灣等區域探索混合用地開發模式。
改革突破方面,可建立市縣聯動的土地要素交易平臺,推行集體建設用地“作價入股”,參考成都經驗,允許村集體將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跨鎮域流轉,優先用于鄉村文旅、冷鏈物流等產業項目。實施“規劃師下鄉”制度,組建專業團隊開展3年駐村服務,指導農房風貌管控與閑置資源盤活。同步搭建城鄉智慧孿生系統,實現全域數字化治理。
產業融合是關鍵,建議沿“豐”字交通主框架布局現代農業科創園,推動城市產業配套鏈向縣域延伸,如博羅可建設“羅浮山中醫藥產業帶”,形成“種植基地+研發中心+康養文旅”全鏈條。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展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試點,打造“碳匯+文旅”復合產品。
記者陳春惠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