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各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記者楊建業 攝
向全球招商建設石化產業高地、集中動工億元以上項目240宗、一個個重大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今年一開局,惠州以重大項目為抓手,進一步助力投資“馬車”換擋提速,打造經濟增長新量級,推動惠州加速邁向萬億級GDP城市行列。
從2025年一季度惠州經濟運行簡況看,一季度全市經濟穩中提升,實現良好開局。記者從惠州市發展和改革局獲悉,2025年全市重點項目335宗,年度投資計劃1249億元。1~3月完成投資36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29.0%,比序時進度高4個百分點,排名居全省前列。
石化產業領航
打造石化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桿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一期試生產,中海殼牌三期、聚碳酸酯項目全面開工建設,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等重大平臺加速搭建……隨著一批標志性石化新材料項目引進落地和建設投產,惠州正推動大亞灣石化區與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南北聯動”發展。
今年元旦過后不久,“面向全球、惠聚未來——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會”在惠州舉行。惠州在南海之濱向全球石化新材料企業發出邀約:堅定選擇惠州、投資惠州、深耕惠州,與惠州共成長、共發展,協力打造石化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桿。
該大會共達成合作項目94宗、計劃投資總額929.02億元,并傳遞出一個堅定信號:惠州將強化大亞灣石化區“榜首”地位,推進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重大項目建設,延伸培育碳二、碳三、碳四等千億級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化產業集群。
重點項目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時間回到2002年11月,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在大亞灣奠基。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術總監Arthur Rots說,中海殼牌落戶大亞灣以來,發揮大項目的“榕樹效應”,在實現自身優質運營的同時,吸引帶動了多家知名企業或行業領先優質客戶落戶石化區,為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惠州煉化一體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大亞灣開發區連續6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集聚了中海油、殼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等13家世界500強化工企業。2024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惠州被賦予“全球石化產業高地”的戰略定位。
值得關注的是,在列入今年省重點項目的惠州項目中,石化類重大項目亮點突出,其中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和中海殼牌惠州三期項目被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點名”。記者從市發展改革局獲悉,惠州不斷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一季度,152宗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9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29.5%,排名居全省前列。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建議,惠州要在原有石化產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用高水平的科技發展賦能產業發展等,真正把惠州石化產業、惠州的化工園區打造成為在全國具有知名品牌影響力的石化產業高地、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石化產業重要基地。
當前,惠州正重點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技術和產品區域競爭力,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推動石化新材料產業整體實力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新興產業崛起
進一步推動“制造”邁向“智造”
位于惠城區水口街道的廣東威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多個小家電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今年初,廣東威林智能生活電器產業園正式投產,增資擴產后的產業園工業總產能有望突破15億元……
錨定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惠州正推動超高清視頻、5G及智能終端、新型電池、基礎電子等優勢產業提質升級,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推動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項目落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
從石化巨頭搶灘布局,到新興產業“百花齊放”……在夯實石化產業優勢的同時,惠州積極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惠州將毫不動搖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構建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春節假期過后,廣東“新春第一會”次日,惠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暨全市重大項目集中動工儀式隨即舉行。活動上,惠州集中招商簽約項目203宗,計劃投資941億元;集中動工億元以上項目240宗,計劃總投資達1265億元,釋放出上下同欲、項目為王、奮戰“開門紅”的強烈信號。
大會過后,市發展改革局發布了《惠州市2025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記者看到,產業工程共有185項,今年計劃投資563.96億元。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生物產業工程、新材料產業工程、重化工業工程等關鍵領域。
從今年以來簽約、動工項目可以看出,新落地項目涉及低空經濟、數字經濟、藍色經濟、智能算力、人形機器人等新興和未來產業,含“新”量、含“科”量、含“綠”量的特征顯著,進一步推動惠州從“制造”邁向“智造”。
重大項目是穩經濟、促轉型的核心抓手。數據顯示,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6%。規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2.2%;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1.0%。
市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相關要求,各縣(區)、市直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壓實責任、科學調度、加強督查,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如期完成建設任務,促進我市經濟高質量增長,支撐我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黃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