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地一名女游客被疑似毒蛇咬傷后不幸離世的事件引發高度關注,網友也在惠州惠民通APP進行相關咨詢。隨著夏季濕熱天氣持續,惠州地區蛇類活動頻繁,蛇咬傷事件進入高發期。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林月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蛇咬傷救治的核心是‘時間’與‘方法’,錯誤自救可能致命。”
醫院數據:夏季蛇咬傷病例高發
5月中旬,鄰市一名50多歲男子在戶外被眼鏡蛇咬傷手指,經非專業人士切開傷口處理,在當地診所就診因沒儲備抗蛇毒血清,遂轉到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就醫,此時已過去幾個小時。入院時患者手指腫脹,手指手背均已出現明顯感染。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并進行抗感染治療后,患者感染情況依然沒有完全好轉,目前患者仍在進一步抗感染治療中。
“被毒蛇咬傷后毒素一般會迅速進入身體,過后再切開傷口一般意義不大,如果不規范切開傷口,反而有加重傷口感染的風險。”林月雄說。
林月雄告訴記者,去年夏天該院接診50多例蛇咬傷病例,其中有20多例是毒蛇咬傷。今年夏季以來,該院也陸續接診被蛇咬傷的病例,其中有幾例是毒蛇咬傷。
記者從我市各大醫院獲悉,惠州每年3月至11月是蛇咬傷高發季,尤其是夏天,市民應做好防范。
預防為先:戶外活動務必做好防護
林月雄表示,夏日天氣悶熱、雨水較多,是蛇容易出動的季節。它們喜歡在山區、樹陰、草叢、溪旁等陰涼場所生活棲息。在日常生活中,廣大市民朋友出門要特別注意周邊這些地方。
林月雄提醒大家,夏季外出活動時注意衣著防護,建議穿長袖長褲、高幫鞋,扎緊褲腳,避免皮膚裸露。
如果是室內,不要“與蛇糾纏”,避免被蛇咬傷,可撥打110、119等求助;如果在野外,可以主動驅蛇,手持木棍“打草驚蛇”,夜間用手電照明行經道路。
平時要做好環境管理,清理院落雜草,封堵墻縫、排水溝,減少蛇類藏匿點。
“蛇類較少主動攻擊人,多數咬傷發生在無意踩踏或驚擾時。”林月雄提醒,“若遇蛇類,應緩慢后退2米以上,切勿挑釁或追打。”
識別關鍵:從牙痕到癥狀初步判斷
據報道,世界上的蛇約有3000種,其中毒蛇約650種。中國的蛇類有216種,其中有毒蛇65種。
被咬后如何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林月雄表示,除通過識別蛇是否為毒蛇,也可以結合咬痕、癥狀觀察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
牙痕特征:毒蛇咬傷通常留下1~4個深大孔狀牙痕(毒牙痕跡),間距約1厘米;無毒蛇則通常呈密集弧形小齒痕。如果除了兩排牙齒,還有2個特別明顯的孔,那也可能是毒蛇。
癥狀方面:如果是神經毒素(如銀環蛇),往往會出現傷口麻木、全身乏力、呼吸困難;如果是血液毒素(如竹葉青),往往會傷口劇痛、迅速腫脹、淤血發紫;如果是混合毒素(如眼鏡蛇),往往兼有上述癥狀,并可能出現肌肉壞死。
林月雄說,即使咬人的是一種無毒蛇,但如果咬傷部位未得到應有的處置,一些可能的過敏反應和細菌感染、破傷風感染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因此,如果不幸被蛇咬傷了,無論是否為毒蛇,都建議去就近的正規醫院就診。”
冷靜應對:科學處置勿信偏方,時間就是生命
林月雄告訴記者,從接診情況看,依然有部分患者在被蛇咬后沒有科學應對,比如盲目切開傷口,非專業人士捆綁傷口旁近心端過緊導致組織缺血壞死等。
“被咬后‘冷靜制動’是首要原則。”林月雄強調。
被蛇咬后,千萬不要慌,首先要盡快遠離這條蛇,以免再次被它咬傷,減少活動,以免可能造成蛇毒在全身快速擴散,建議保持傷口低于心臟。
盡量記住蛇的顏色、頭型、花紋等特征,如果有條件,在安全前提下用手機給蛇拍照。
撥打120,盡早去醫院,讓醫生進一步判斷是毒蛇還是無毒蛇,咬傷到什么程度,若被毒蛇咬傷,盡早注射抗蛇毒血清治療。摘除戒指、手鐲等束縛物,避免腫脹后缺血。
嚴禁自行切開創口以免加重傷口感染,嚴禁用嘴吸毒以免加速毒素吸收。嚴禁冰敷或火燒以免加劇組織損傷。嚴禁迷信草藥、飲酒以免延誤救治。嚴禁非專業人士用繩、布條、止血帶在傷口上端(近心端)結扎的方法,因為一般人難以掌握結扎時間和位置,容易導致傷肢永久性壞死。
“及時注射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唯一有確切療效的救治手段。2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林月雄說。
●相關鏈接
這些醫院可注射抗蛇毒血清
記者從惠州市衛生健康局獲悉,目前惠州全市有17家醫院儲備抗蛇毒血清,分布于惠州7個縣區,包括:
惠城區的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惠陽區的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惠陽三和醫院;
惠東縣的惠東縣人民醫院和惠東縣第二人民醫院;
博羅縣的博羅縣人民醫院、公莊鎮衛生院和石壩鎮衛生院;
龍門縣的龍門縣人民醫院;
大亞灣開發區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霞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澳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仲愷高新區的惠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瀝林鎮衛生院和潼僑鎮衛生院。
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廖杰文 歐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