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高分子實驗室里,萬能材料試驗機上的夾具緩緩移動,總工程師熊前程盯著屏幕上的數據,和團隊成員討論著測試燃料電池封裝材料的氣密性能。
近年來,他們團隊研發的高強度、高導電石墨復合雙極板組件,成功替代國外進口產品,并新建了4條生產線,每年為企業帶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熊前程于2019年入職惠州學院,后來以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身份來到杜科公司。他的故事正是惠州高層次人才扎根科研與生產一線,用一項項創新成果賦能產業升級、助力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目前,惠州人才總量超170萬人,研發人員8.6萬人,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居珠三角第五。
人才是第一資源。惠州何以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人才“關鍵變量”轉化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記者深入園區、企業及科研院所等人才集聚地,解碼高層次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惠州實踐”。
雙鏈融合
產業和人才呈現“雙向奔赴”生動局面
“這是半導體產品防靜電保護膜,可有效降低產品不良率,提高組裝效率。”介紹新研發的技術產品時,惠州大亞灣艾利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吳君石頗為自豪。
吳君石是山東小伙,博士畢業后來到惠州。“我主要從事離子液體新材料研發,不管是研究方向還是研發產品的應用,都與惠州的產業發展特別契合。”他說,近年來,團隊多項研究成果轉化后,在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產業是支柱,人才是關鍵,重在產才雙鏈融合。
近年來,惠州堅持招商與招才并舉、引資與引智并重,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依托“產業鏈”優化提升“人才鏈”,催生出產業和人才“雙向奔赴”的生動局面。
一方面,圍繞“2+1”現代產業集群招賢納士,發揮“產業洼地”的強勁吸引力,集聚了大量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及生命健康等產業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通過產才精準嫁接,為產業發展注入無窮動力。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惠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增速領跑全省。在“2+1”產業方面,電子行業增長15.7%,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長5.4%,生命健康制造業增長13.6%,這些亮眼的數據與產業人才的支撐密不可分。
著眼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速產才互融共進。今年,惠州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含智能家電)、綠色石化、新能源、低空經濟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開展人才結構分析,繪制重點產業急需緊缺專業目錄和“產業人才需求圖譜”,加強靶向引才。
“找準需求點、著力點,才能推動產才共融。”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搶抓省委、省政府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重大機遇,堅持政企校三方協同、產才城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立體化招才引智網絡,不斷夯實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人才底座。
平臺打造
培養人才成就人才的“梧桐樹”更加茂盛
惠州學院仲愷信息學院是惠州學院和仲愷高新區合作共建的現代產業學院,自2018年成立以來,堅持產學研用融合,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企業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設備故障,就要停產檢修,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要是能開發出可預測性維護系統就好了。”惠州學院仲愷信息學院副院長黃劍鋒決心攻下這個課題,他帶領團隊一邊深入企業收集最新數據、技術需求,一邊扎進實驗室開展科研攻關,開發出復雜工業場景下的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PHM)關鍵技術體系,使企業生產效率大為提升。
與此同時,黃劍鋒團隊研發的鋰電池貼膠加工夾持裝置轉化為實際應用,成功解決了人工貼膠過程中的晃動問題,顯著提升了鋰電池制造良品率與生產效率。
創新平臺是集聚創新資源和推動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人才、成就人才的“梧桐樹”。近年來,惠州持續深化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一批高能級科創載體實現了推動共建。
自2019年起,惠州扎實推進兩大科學裝置及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東江實驗室)建設,并按照“沿途下蛋”思路及早啟動科研攻關項目。
東江實驗室引進11個高水平科研團隊470多名科研人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5項、橫向項目26項,累計發表論文433篇,申請專利153項。
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預計今年建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啟用后將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
隨著埃克森美孚大亞灣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惠州化工產業研發中試基地等一批研發機構的建設持續推進,這些平臺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智庫輸出,不斷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成勢見效。
“平臺聚人才、人才促創新、創新助發展,這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的模式,無疑會為惠州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大動力。”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委員、科技部部長梁乃鋒認為,在加強平臺引才聚才的同時,還要在悉心育才上下功夫,“可通過實踐鍛煉、項目培育、管理培訓等多渠道培育人才,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競相涌流。”
綜合施策
多層次廣覆蓋的人才引育矩陣日漸形成
近年來,惠州舍得下本錢、放得開手腳,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引進更多高層次、高水平人才。
2022年9月,惠州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的意見》。隨后,從創新創業人才扶持、人才安家補貼、人才落戶補貼、優粵惠才卡服務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解渴有感的人才新政,各縣區跟進配套,全力打造人才“鳳棲之地”。
2024年11月,我市發布新的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團隊)實施辦法,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項目按A、B、C、D、E五檔分別給予500萬元、40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資助;對科技創新團隊、科技創業團隊項目則按A、B、C、D、E五檔資助,分別給予1000萬元、800萬元、50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資助。
今年2月,我市印發《惠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舉薦辦法》,破除人才評價中的“四唯”傾向(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列出了13個方面的惠才待遇。
這些政策既具有延續性,又具有覆蓋面廣、支持力度大、評價科學等特點,貫穿人才發展全過程與創業全周期,形成了引才“強磁場”。
“惠州經濟快速增長,產業發展十分迅速,良好的發展前景對于前來實踐的同學們很有吸引力,將成為大家畢業后就業創業優選地之一。”近日,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博士生張誠啟參加了惠州實踐活動后,暢談了自己的感受。

4月20日,“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武漢站)吸引眾多求職者參加。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今年以來,惠州以“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為牽引,全面提升“惠”聚優才工程品牌效應,持續唱響“灣區未來 才聚惠州”最強音,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知名高校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目前,來自這些高校的100多名碩士、博士人才正在惠州知名企業、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一線實習實踐。
特別是持續開展“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既堅持請進來,開展“大灣區·惠州行”系列活動,又聚焦留下來,精心舉辦“留在惠州·圓夢惠州”系列推介招聘活動,對來惠州求職的大學生提供青年人才驛站免費住等一系列貼心服務,形成了人才招引強大聲勢。
服務提質
人才的參與感獲得感歸屬感成色更足
“2019年我還在讀博,因為經常來大亞灣做實驗,這邊的工作人員就把我當‘家人’了。”吳君石回憶起過去,深有感觸,“從那以后,每年都會有人打電話提醒我參加高層次人才健康體檢、領取人才福利等。”
“除了深厚的產業基礎外,人才‘搖籃式’服務也特別溫暖。”博士畢業以后,吳君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來惠州工作。
在人才服務方面,惠州始終堅持以人才為中心的理念,不斷優化服務舉措,著力優化住房、就醫、入學、獎補等全鏈條內容,對人才進行跟蹤服務,定期開展人才需求調研,量身定制差異化服務,以精準服務的“用心”換取人才的“真心”,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經認定和舉薦的惠州市特級人才、A級人才、B級人才、C級人才,可享受政務服務、子女入學、人才入戶、出入境及工作許可和居留、住房保障、醫療保障、交通出行、旅游休閑、金融服務、科研服務、學習交流服務、社會服務等優待保障,讓各類人才有“面子”更有“里子”,干事創業有“前行之力”、生活無“后顧之憂”。
除了物質保障外,惠州還注重為人才提供精神關懷。通過定期舉辦交友聯誼、人才沙龍等活動,促進了人才的交流與合作,讓人才的參與感、獲得感和歸屬感成色更足。
在惠州這片熱土上,人才與城市相融共生、共生共榮,在惠州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大放異彩。未來,惠州將繼續深化人才招引與服務工作,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生態圈,讓高層次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惠州實踐”更生動、更精彩。
記者歐陽成 戴建 劉豪偉 龔妍 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