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逕碧道驛站。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門宣 攝
沿著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向增江漫行,草木蔥蘢間,一座融雨林肌理、蘊東坡“接客不著衣冠”灑脫意趣的沙逕碧道驛站漸露真容,10月底將以“沉浸式生態客廳”之姿試運營;驅車不過十分鐘,曾因人口流失淪為“空心村”的長灘藝術村,借古建筑微改造煥發新生。在龍門縣,沙逕碧道驛站的“生態+文化”融合與長灘藝術村的“古建+共富”創新雙向發力,正串聯起增江的山水靈秀與古村的歲月韻味,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勾勒出一幅兼具詩意與煙火氣的鮮活圖景。
沉浸式雨林景觀驛站
近日,記者來到沙逕碧道驛站,看到施工已進入綠化景觀收尾階段,草木蔥蘢間,“沉浸式生態客廳”的輪廓愈發清晰。
作為218最美旅游公路的關鍵節點,沙逕碧道驛站依增江河而建,總建筑面積達5233平方米,是一座集觀景、休閑、住宿、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站點。不同于傳統建筑模式,沙逕碧道驛站以蘇東坡“接客不著衣冠”為設計主題,采用環保材料,融入周邊雨林,屋頂與植被相接,墻面與山石相融,施工中特意保留的原生樹木讓“沉浸式雨林景觀驛站”成為現實,也讓游客步入其中便能感受東坡“灑脫自在”的生活態度。
“我們不僅要做‘看得見風景的驛站’,更要做‘能體驗自然的課堂’。”浙江云澗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澗公司”)董事長、沙逕碧道驛站運營公司負責人金斌堅道出了項目建設初衷。除35間融于自然的民宿客房、煙火氣十足的餐飲區,以及配套的停車區與充電樁外,驛站還精心規劃了果實采集、動植物觀察等互動體驗項目,并聯動周邊的青翠竹林、古樸古堡與刺激漂流資源,讓“與環境無界交融”不再是概念。未來,驛站還將推出增江流域自然教育課程,真正成為“生態保護+文化傳播”的雙重載體。
雛形漸成的驛站已讓當地村民盡享紅利。“傍晚來這里吹吹江風、看看綠植,心情特別舒暢。”龍華鎮村民陳叔告訴記者,碧道修好后,他常帶孩子來騎行散步,“生活多了分樂趣,咱們農村也有了‘休閑好去處’。”
項目加持,古村“新生”
如果說沙逕碧道驛站是增江畔的“生態詩行”,那么從驛站驅車不到十分鐘便可抵達的長灘藝術村則是古村落活化的“共富答卷”。這座距廣河高速公路沙逕出入口僅1公里的古村落,曾因人口流失嚴重、明清古建筑破損倒塌淪為“空心村”。如今,在總投資約3億元、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的傳統村落活化項目推動下,這個古村落正完成從“沉睡”到“蘇醒”的華麗轉身。
近日,記者走進長灘藝術村,只見昔日的破舊農房變成了別具風情的南洋小院、溫泉民宿,古韻與新意交融,令人眼前一亮;12個帶溫泉泳池的院子里,40間客房布置妥當,原木家具散發著松木香。
國慶假期,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游覽、打卡拍照,感受古村韻味。“以前只在網上看別人打卡古村,沒想到現在自己也能住進‘詩里’!”從廣州來的游客李女士國慶假期入住長灘藝術村溫泉民宿,言語里滿是驚喜:“就算還有部分修繕工程沒完工,單看這些古香古色的院子就值得來一趟。”
村民們的感受更為真切:“以前長灘村幾乎是‘空心村’,看不見什么人。項目引進一年多就盤活了整個村,現在成了集民宿、溫泉、餐飲于一體的旅游村,村里環境和村民生活都越來越好了!”村民笑著說道。
這份“新生”源于微改造的匠心。金斌堅介紹,云澗公司團隊修繕時所用的木材、磚瓦均按傳統工藝定制,通過木刻、磚雕等技藝,一點點復原古村落的空間布局與建筑風貌;在此基礎上,民國小院、雨林溫泉、農業研學等業態次第落地,讓古村既保留古韻又增添活力。
更讓村民振奮的是“長灘模式”帶來的共富希望。據介紹,項目創新采用“國企+民企+村集體+村民”的合作機制,累計盤活605間閑置房屋,帶動226戶村民以老宅入股、參與經營。“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現在成了集民宿、溫泉、餐飲于一體的旅游村,我們既能拿分紅,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村民笑著說,言語里滿是對新生活的期待。
從沙逕碧道驛站的“生態+文化”融合,到長灘藝術村的“古建+共富”創新,龍門縣正以兩大項目為支點,撬動生態價值、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提升。未來,隨著更多業態落地與服務升級,這里將進一步串聯增江流域生態資源與古村落文化資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讓更多人在山水間感受生活本真,在古韻中見證鄉村新生。
記者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