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昆山景天。 圖片由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近日,廣東龍門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聯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在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新物種——南昆山景天,相關成果于2025年10月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發表。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凡強教授介紹,此次發現的南昆山景天是一種多年生多肉植物,個體嬌小精致,形態特征獨特。非花期時基部葉呈蓮座狀簇生,頂端具蓮座葉叢;葉片倒卵形,頂端截形,基部具短柄,為本種的重要特征之一。花莖從蓮座中心抽生,花莖僅高1.0~2.8厘米。聚傘花序具2~3分枝,每枝有3至數朵花。與近緣的細小景天及其他類群相比,南昆山景天具有最小的基生葉和最大的花,為南昆山物種基因庫新增可知的一員,說明南昆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物種分類等方面有著無限的潛能。
此次發現的南昆山景天僅分布于模式產地——廣東龍門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長于海拔約990米的巖石縫隙中,為典型的山地特有種。
截至目前,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已知景天科植物共1屬6種,除本種外,還包括東南景天、本州景天、日本景天、佛甲草和垂盆草等種。
“景天屬植物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更易受氣候及微生境影響,因此可作為反映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生物’。”凡強教授表示,南昆山景天的發現,不僅為以南昆山為模式產地的特有物種新增一名成員,也表明南昆山的物種多樣性可能被低估,未來仍有進一步深入調查與保護的必要。該發現對于推動南昆山生態系統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植物分類學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鐘文超 鐘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