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與污染治理都會面臨一個難題:偏遠地區、深山密林等人力不能及的地方,該如何保護?為了破解這個難題,惠州再出硬招,開啟打擊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建設行為的天眼,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技術,及時發現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同時,“衛星遙感+無人機”技術的應用,也填補了我市市級、縣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監測的空白。
記者了解到,2019年,我市通過“天上看”“地上查”的方式,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聚焦28個自然保護區內采石場、工礦用地、能源設施、交通旅游、養殖場、農業用地、居民點、道路及水源流域的人類活動。目前,監管部門已為執法部門提供近3000條辦案線索,協助查處違法案件近百宗。
出實招:以最小監管成本實現最大監管效益
“自然保護區是我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惠州的重要載體。”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與土壤保護科科長施偉平說,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骨干,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為通道,布局合理,類型較齊全、功能較完備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全市共有森林、海洋、濕地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28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5個、市級7個、縣級1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8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2%。
由于我市自然保護區監管點多面廣,監管手段及執法人員不足,2020年以前,在自然保護區專項監督的國家“綠盾”檢查行動中發現自然生態破壞現象時有發生。為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及時發現各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建設活動,筑牢我市生態安全屏障,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區遙感與無人機協同監管服務,以最小的監管成本實現最大的監管效益。
今年,我市通過遙感自查發現的201個自然保護區問題斑點中,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198個,整改率為98.5%。通過定期利用無人機、遙感監測等科技監管手段,我市對28個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自然保護區1883平方公里的重要生態功能區進行遙感監測,并開展自查和整改,及時發現問題,有效防范發生難以逆轉的生態破壞,同時有效避免非法開發建設造成的拆遷和生態恢復產生的巨大經濟損失。
顯成效:每月新增違規活動較監測前下降90%以上
“新技術的應用為自然保護區安上了‘千里眼’,對違法行為形成了有力震懾。”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彭俊杰說,由于保護區面積較大,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具有分布分散、位置隱蔽等特點,僅僅依靠人力巡查,很難及時發現自然保護區內的違建等情況。通過使用衛星、無人機等遙感監測技術,監管部門可以快速發現保護區內人類頻繁活動的痕跡線索,結合高分辨率影像提供執法監管證據,并與監管人員實地調查相結合,全面、高效發現違法違規問題。
“只要地塊出現變化,‘天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惠州空間信息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李宛隆告訴記者,通過運用遙感技術、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解譯分析技術、干涉雷達影像解譯分析技術及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等,最終形成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解譯分析報告,每月提交部分遙感監測結果、每季度全域覆蓋一次的遙感監測,為快速、高效、提前發現違法行為提供參考依據。
記者了解到,我市已實行衛星遙感監測8個季度、外業核查80余次、無人機起降1800余架次、取證照片2000余張。自2019年遙感監測啟動以來,經過持續監測與及時通報問題圖斑,保護區內人類活動次數大幅減少。截至今年12月,每月新增違規人類活動相較監測前下降90%以上,復綠面積逐月增加,技術手段助力自然保護區監管成效明顯。
與此同時,遙感技術已經應用于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其他相關業務,包括協助反向取證調研自然保護區變化現狀、協助調查監控關閉企業活動狀況等,并對水源保護地所有潛在違規行為進行大面積全面摸底排查,在我市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