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惠州市構建醫療衛生高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惠府函〔2016〕376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惠州市構建醫療衛生高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衛生和計生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9月29日
惠州市構建醫療衛生高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衛生強省的決定》(粵發〔2015〕15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構建醫療衛生高地行動計劃(2016~2018年)的通知》(粵府函〔2015〕363號)以及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以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完成創建衛生強市的任務目標,加快建設醫療衛生高地,著力打造健康惠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相結合,堅持預防為主和中西醫并重,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前沿技術、高級人才、高端服務、健康產業為重點,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整合發展優勢資源,推動醫教研產聯動,建成一批高水平醫院和重點專科,打造一批重大醫學科技創新平臺,培育一批醫學領軍人才和杰出青年醫學人才,發展一批健康產業集群,搶占醫療和健康產業制高點,提升惠州醫療衛生核心競爭力和粵東片區影響力。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1所省內高水平綜合醫院、3所市內高水平醫院。加快推進惠州健康城建設、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市中心人民醫院兩個中央投資項目建設、市傳染病醫院和市羈押醫院整合建設、市皮膚病醫院和市白露醫院改革建設、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市復退軍人醫院合并建設等重點工程建設,到2018年,力爭全市有一所三級綜合醫院躋身全省30所高水平醫院之一,打造粵東片區區域醫療中心,進入省內一流行列。重點建設3所市內領先水平三級綜合醫院,在惠州地區建成布局合理的區域醫療中心。爭取全市有若干所中醫醫院和專科醫療優勢明顯的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躋身全省知名、省內一流行列。建立完善激勵機制,鼓勵醫院與高等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科研團隊和社會力量合作,打造學科門類齊全、人才力量雄厚、醫療技術精湛、診療設備先進、科研實力強大、管理高效科學的高水平醫院,使其成為規劃區域的醫療中心,并主要承擔區域內疑難復雜危重疾病診療、醫學人才培養及臨床醫學研究等任務。以高水平醫院為龍頭,加快轉變發展模式,進一步整合醫療資源,構建高水平醫院、延續性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互銜接的分級診療體系,帶動區域醫療衛生全面協調發展,大幅提升全市醫療機構的綜合實力、區域競爭力和省內影響力。
(二)建設10個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力爭按照省的標準建設2個以上臨床醫療科研中心,建設5個高水平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和重點實驗室,3個省內一流的臨床重點專科,30個市級重點專科和重點實驗室,每個縣、區至少建成醫學龍頭學科1項以上。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每年投入300萬元建設臨床醫療科研中心,按惠州市公立醫院改革的要求,加大對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扶持力度。擁有一批省內一流的高水平醫學團隊,有若干個專科達到省內領先水平。打破行政壁壘和區域限制,發揮中、西醫特色優勢,構建若干個專科醫療戰略協作聯盟,打造高水平學科群。發揮重點專科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市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三)打造4大創新平臺。連續5年,每年投入300萬元到400萬元,打造4個醫學科技創新平臺,到2018年,打造精準醫療、中醫藥、“互聯網+”、教育培訓4個創新平臺。
1.打造精準醫療創新平臺。引進國家近代物理研究所重離子放療裝置,開展精準放療服務。加強產前基因診斷技術的引進和使用,提高產前診斷精準水平。與國際、國內醫學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港澳國際合作項目以及澳大利亞合作項目,利用基因測序和大數據技術等現代科學方法,了解疾病的變化,實現精準治療。
2.打造中醫藥創新平臺。堅持中西醫并重,推進中醫藥和西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第三屆中醫藥科學大會為契機,利用諾貝爾醫學獎及羅浮山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全力打造國家級健康產業基地、中醫藥創新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個基地”,即依托羅浮山中藥產業群,選址博羅縣規劃建設健康產業園,打造以中醫藥產業鏈為核心的國家級健康產業基地;以市中醫醫院為龍頭聯合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動本市企業和知名中醫藥高等院校建設產學研基地,培育新型藥品經營模式,打造中醫藥創新基地;依托羅浮山深厚的中醫文化底蘊,將葛洪博物館打造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動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打造生命健康產業群。加快葛洪中醫藥研究院、養生博士工作站和葛洪中醫院的建設。
3.打造醫療+互聯網創新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互聯網醫療的方便快捷,發展互聯網醫療。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將全市醫療數據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通過了解惠州疾病譜變化,創新慢性病管理模式,將傳染病及非傳染病管理通過互聯網有機統一起來。探索“互聯網+醫療”新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工程。
4.打造醫學教育培訓創新平臺。力爭引進國內一所中醫藥大學來惠辦學和籌建一所養生學院。與澳大利亞、美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機構合作,通過新一代的互聯網技術,創新醫學教育培訓新模式,加強惠州市高端醫學人才和適用人才的培養和再教育。
(四)培育10名醫學領軍人才、50名青年醫學人才和100名惠州市名醫、名中醫。到2018年,引進、培養10名醫學領軍人才,引進、培養50名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在現有的“名醫”、“名中醫”基礎上,繼續加大培養力度,建設一支100人的名醫、名專家隊伍,提高“名醫”的政府津貼,提高“名醫”對青年醫師的幫扶力度,每年衛生系統有10人以上列入市級及以上黨委、政府相關人才培養計劃。造就一支與惠州跨越發展相適應,數量適宜、素質顯著提高、結構不斷優化、分布趨于合理的高級醫學人才隊伍。
(五)大力發展一批高端醫療服務業。鼓勵發展民營高端醫療服務,加大民營高端醫療品牌扶持力度,打造在省內享有較高聲譽的民營專科醫療品牌。力爭醫用重離子治療項目落戶惠州。建立惠州市空中醫療救援基地,打造全國首家設在醫院內24小時直升機備勤的空中醫療救援基地。
(六)加強科研立項,推廣適宜技術。加大對醫學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爭取國家、省級科研立項。全市每年新承擔省級及以上醫藥衛生類科研項目達10項以上,申報前3年累計獲得市級及以上醫藥衛生類科技獎勵60項次以上,其中省級及以上醫藥衛生類科技獎勵10項次以上。充分考慮基層醫務人員的創新能力,加大衛生適宜技術的推廣,每年在省適宜技術的基礎上,推選10項市級適宜技術進行推廣,市財政給予補貼。每個縣、區各推廣應用適宜衛生技術9項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支持,細化目標任務,明確工作職責,確保醫學科技創新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市衛生和計生局負責統籌醫學科技創新工作,各相關部門協同推進。
(二)強化政策扶持。建立醫學科研立項的“綠色通道”,落實國家和省有關財稅支持,促進醫教研產高度融合。鼓勵醫學科技創新,鼓勵醫院和醫學院校、科研院所管理等力量合作,開展醫學科研創新。
(三)鼓勵創新示范。各縣、區要結合實際探索創新,積極實踐、創造經驗。市衛生和計生局等有關部門要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成功做法和創新舉措,充分發揮典型引路和示范帶動作用。
相關附件:惠府函〔2016〕376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