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強市全面起勢,產業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
1~2月工業投資總量躍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318.56億元,增長11.6%,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28.1億元,增長83%,增速居全省第一……
今年1~2月惠州經濟運行情況數據日前出爐,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多項工業經濟指標搶眼,顯示我市經濟正呈現工業發展勢頭強勁、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的亮點。
今年是惠州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一年,惠州牢牢抓住工業和投資這個“牛鼻子”不放松,繼去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后,今年前兩個月工業投資總量躍居全省第一,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四成,新型工業強市全面起勢,產業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惠州作為工業強市底氣十足。”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近年來惠州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動搖,持之以恒抓工業抓投資,為惠州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增勢強勁
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3%,增速居全省第一
木棉花開春意濃,惠州大地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位于大亞灣區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恒力(惠州)PTA等一批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相隔數十公里外的仲愷高新區,總投資131億元的德賽矽鐠、金籟科技、朗峰智造3個項目相繼落戶……
今年以來,惠州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迅猛。記者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獲悉,1~2月,我市工業投資總量躍居全省第一,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41.9%,是2012年以來首次突破40%,也是自2017年以來首次超過房地產開發投資;工業投資同比增長92.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28.1億元,增長83%,增速居全省第一。
一邊是工業投資保持高增長勢頭,一邊是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數據顯示,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318.56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去年我們企業的產值是12.6億元,今年預計可達20億元。”惠州茂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筠對企業發展充滿信心。今年,該公司為推動產能提升,將投入8000萬元推進自動化升級改造,升級改造6條現有生產線和新投入9條自動化生產線。
事實上,得益于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越的區位優勢,惠州吸引了一大批優質工業項目落戶,特別是備受國內頭部企業青睞。
前不久,總投資50億元的金籟科技磁性元器件研發制造項目落戶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該項目落戶有望打破外國一體成型電感壟斷局面,進一步完善我市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
“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金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肖義松介紹,今年該企業將建成10萬平方米廠房、10條生產線,重點為全球手機頭部企業建立專廠專線,年底前投產交付使用,投產后當年可實現20億元產值。
工業穩,經濟才穩;工業進,經濟即進。惠州堅持以工業立市,狠抓重點產業工程項目,緊緊抓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在今年我市安排的193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產業工程項目共有114項,投資額2794.05億元,占據半壁江山。
為保障項目順利高效建設,我市全力破解項目建設“用地難”,新增用地指標近七成用于工業項目;創新項目服務機制,實行工業項目施工圖審查容缺承諾辦理,全面推行建設工程項目“信用快審”承諾制,項目建設跑出“惠州速度”。
工業投資增長迸發出強勁發展動能。這得益于惠州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惠州堅守工業精神,聚焦做強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朝著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大步前行。
動力充沛
“2+1”現代產業集群跑出“加速度”
走進大亞灣石化區恒力(惠州)PTA項目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已封頂的建筑物,兩套年產250萬噸PTA主裝置鋼結構安裝完成60%。
“預計今年6月完成項目建設。”恒力(惠州)PTA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年產500萬噸的恒力(惠州)PTA項目是廣東產能最大的PTA項目,將填補惠州PTA產品空白,助力惠州乃至廣東石化產業鏈建設更完備,為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當前,惠州正發揮大項目、“鏈主”企業帶動效應,不斷做長做精石化產業鏈,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
截至2月底,大亞灣石化區已落戶項目104宗,總投資2502億元;園區有13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47宗。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擁有雄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涌現出TCL、德賽、華陽、億緯鋰能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龍頭企業,數字經濟關聯產業規模居全省前列,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建設不斷提速。
在仲愷高新區,華星光電、佰維存儲等企業園區毗鄰而起,廠區內外運輸車輛來來往往,不少廠房大樓正緊張建設。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彌補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核”的短板,進一步提升惠州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我們看好芯片市場的機遇,看好惠州電子信息產業鏈布局和未來的發展潛力。”惠州佰維存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瀚表示,惠州基地是佰維存儲目前唯一的生產基地。去年10月投產以來,企業交出優秀成績單,目前基地二期、三期項目正快馬加鞭建設,他們有信心將惠州基地打造成國內標桿。
惠州“2+1”現代產業集群迸發出強勁動能。數據顯示,1~2月,“2+1”現代產業投資快速增長,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產業共完成投資超百億元。同時,電子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生命健康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
惠州堅持大抓工業發展,錨定“2+1”現代產業集群不動搖,堅定實施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不斷強鏈補鏈延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集群,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基礎。
后勁十足
“3+7”工業園區建設提質增效
產業園區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是項目建設、創新創業創造的主陣地,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頭項目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一片欣欣向榮:一期寬敞的銅桿線車間在高效運轉,工人井然有序作業;二期廠房已封頂,裝載設備、原料的車輛在寬闊的園區道路上往來穿梭。
——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光弘科技完成2000萬臺小米智能手機下線,今年有望生產小米手機4000萬臺。
——仲愷高新區東江科技園,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廣東微電新能源有限公司擁有325項專利,其生產的TWS電池獲蘋果、華為、VIVO、漫步者等國內外一流客戶青睞,去年銷售產值超2.5億元,今年預計將翻一番。
——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雙向4車道的化二路(一期)、雙向6車道的化三路(一期)已建成通車,多個項目加快建設,劍指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
……
今年以來,7個千億級產業園區項目建設“虎力全開”,園區企業產值增長較快。數據顯示,1~2月,7個千億級產業園區514個企業總產值達221億元,奏響了打造千億級現代產業園區的“建設曲”。
仲愷高新區、大亞灣開發區、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建設蹄疾步穩:仲愷高新區去年GDP首次突破800億元;大亞灣石化區已實現煉油2200萬噸/年、乙烯22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正謀劃打造以中韓合作、惠港合作、惠深合作為重點的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加快建設千億級現代產業新城。
近年來,惠州出臺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方案,以“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為目標,以打造“3+7”工業園區為抓手,把工業園區建設成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形成制造業創新集聚高地、綠色發展高地和營商服務高地,為惠州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惠州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將用地規模和指標優先布局到“3+7”工業園區,推行全方位服務機制,加速優質項目入園發展,保障項目建設提速。如今,3個國家級產業園區集聚效應日益凸顯,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初具規模。
“惠州積蓄了強勁的發展勢能,潛在增長率明顯提高,形成了向前沖的增長勢頭。”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指出,惠州堅持聚焦“3+7”工業園區不動搖,堅持集群集約發展不動搖,堅持延鏈補鏈強鏈不動搖,全力打造以大帶小、以小育大的產業生態,為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大動能。
◎專家點評
林江(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
惠州成傳統產業與先進制造業
無縫對接“試驗臺”“緩沖區”
近年來,惠州牢牢把握產業興市方針,特別是今年提出實施產業競爭力提升工程,相信惠州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最好的對策,就是通過重點建設項目來突出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事實上,惠州已成為傳統產業與先進制造業實現無縫對接的“試驗臺”和“緩沖區”,會進一步吸引周邊地區和城市的人才、科技、項目資源繼續向惠州集聚,為惠州延續良好發展勢頭添磚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惠州工業企業的規模和數量正處于上升勢頭,這得益于惠州中小微企業的成長,眾多小微企業在成長道路上實現華麗轉身,升格成為規上企業。惠州規上工業企業中,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微型企業形成了一個“雁陣結構”,成為惠州建設新型工業強市的最佳陣式。建議惠州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的引進和培育發展,按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養和孵化規律,出臺更多有利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的政策措施。(記者袁暢 謝寶樹 馮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