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土地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是今年經濟工作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優質的土壤,是生產綠色健康農產品的基礎。近日,記者分別在龍門縣龍華鎮豐盛園農業沃柑種植基地、龍城街道鸕鶿村雨木霖豐蜜柚果場看到,經過改良土壤,果樹長勢喜人,一派豐收景象。
大力推廣綠肥種植還田技術
龍門縣龍華鎮豐盛園農業沃柑種植基地內,滿園的沃柑長勢喜人,翠綠的枝頭掛滿了小柑橘。沃柑樹下覆蓋的黑色地布和郁郁蔥蔥的“雜草”引人注目,這些別人眼中的“雜草”,在果場主人肖文潮的眼里卻是“寶貝”。“這些‘雜草’叫豬屎豆,是一種綠色肥料,可以為沃柑生長提供養分。”肖文潮告訴記者,區別于傳統的種植方式,果園采用“自然生草+種植綠肥+地布覆蓋”的方式,直接用地布覆蓋豬屎豆,讓豬屎豆腐爛還田,同時種植綠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避免土地板結,提升土壤肥力和地力,減少種植成本,一舉多得。
綠肥是中國傳統的重要有機肥料之一。早年綠肥種得少,化肥用得多,導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污染增多。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近年來,惠州大力推廣綠肥種植還田技術,提升耕地地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為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去年龍門縣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主推“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果—沼—畜”“有機肥+配方肥”“綠肥+自然生草”等應用技術模式,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地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有力推動了種養循環模式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持續加大增施有機肥示范推廣力度
龍門縣龍城街道鸕鶿村的雨木霖豐蜜柚果場同樣碩果累累,滿山遍野的柚子樹上,蜜柚掛滿枝頭。
果場負責人鄧裕平切身感受到了土壤改善、地力提升的好處。他告訴記者,在未使用有機肥前,果場土壤又酸又板結,沒肥力,種下去的果樹長勢不佳,每年要砍掉至少上百棵。去年在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扶下,果場開始使用有機肥,果樹越長越好。“去年到現在一棵果樹都沒砍,果場產量成倍增長,產出的水果口感也特別好,廣受消費者喜愛。”鄧裕平說,今年果場預計產量10多萬斤,比去年至少增加一倍。
事實上,雨木霖豐蜜柚果場只是惠州著力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示范引導和宣傳培訓,建立耕肥技術示范點30多個、面積3萬多畝,年均帶動全市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300多萬畝次、水肥一體化技術5萬多畝,推廣施用農家肥和商品有機肥50萬噸、280多萬畝次,推廣秸稈還田150多萬畝次,為我市實現農用化肥使用量負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將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加大示范推廣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加快推廣耕地地力提升、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促進耕地地力提升,同時加強耕肥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助力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村增綠增美。
記者駱國紅 通訊員何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