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羅縣柏塘鎮石崗村智慧生態茶園示范基地。 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供圖
車子一路前行,開進平坦的村道,窗外翠綠的茶山映入眼簾。在博羅縣柏塘鎮石崗村的一處坡地前,“智慧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幾個大字赫然在目。滿山茶樹滿眼綠,與綿延起伏的坡地相映成趣。偌大的茶園,卻不見茶農勞作的身影,只看到智能設備穿插于樹叢之間。
日前,在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四級調研員、農作物技術推廣部部長祝升直帶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三棵松“智慧生態茶園”。為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讓技術幫助茶農更科學、高效地管理茶園,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這里配置了一套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在不破壞原本生態運營的基礎上,讓茶園實現精準種植、智能決策、高效管理。
實時監控
“千里眼”看管茶園
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罷山椒又采茶。以往,傳統茶園主要依靠人工管理,需投入大量人力,在蔥蘢的茶園中,少不了茶農勞作的身影。而眼下,在“智慧生態茶園”里,少了種茶人的奔波,多了自動蟲情測報裝置、保益滅害捕蟲器、小氣候智能監測系統、土壤環境智能監測系統等現代農業設備。
一塊塊太陽能板,連著一臺臺現代化設備,散布在茶園中間,它們是如何守護茶園的呢?
“前幾天剛施過有機肥,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需要有人過來。”在山上的自助品茶室,茶園工作人員劉芳(化名)專程趕來對接設備驗收,并向記者一行人透露了工作動態,“依靠山上的智能設備,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打開電腦或手機APP,茶園情況一目了然。”
在百畝碧波翻滾的茶園里,矗立在園中的攝像頭和氣象數據采集設備顯得尤為特別。“茶園里的攝像頭就像是‘眼睛’,24小時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茶葉的生長情況。”祝升直介紹,通過安裝高清攝像頭,幾乎能看到山上每一片茶葉的“面孔”,是否有蟲害一清二楚,不需要專門人工排查。
數據采集
科學指導茶葉種植
“這里有一個傳感器直接插入土壤里面,通過此設備可收集土壤的溫度、濕度、電導率與PH值等相關參數。茶葉生理監測與土壤監測同理,也是通過傳感器獲取信息。”祝升直解釋,相關參數自動上傳后,工作人員即可借助電腦或手機及時了解信息,并應用數據科學,精準地指導茶葉的種植、生產。
“你看,現在的溫度大概是20.4℃,濕度32.9%……風向、光照度、雨量等,這里均有顯示。”站在茶園的小氣候智能監測設備前,祝升直向眾人介紹,小氣候智能監測系統,等于一個“小氣象站”,有了它就可以收集茶園里面的空氣溫度、濕度、光照、風向、雨水等數據情況,及時了解茶園的環境參數。“所有數據均可在網上實時查看。根據相關參數,我們即可分析茶園情況,并采取噴水、施肥、修剪、采摘等措施,來達到生態管理的目的。”
運用移動物聯網技術,風速傳感器、降水量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視頻監控、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土壤PH值傳感器等不斷自動采集茶園多源環境數據,并將數據實時回傳到智慧茶園系統,為實現平臺功能提供數據基礎。“有機茶葉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通過分析采集到的環境監測數據、茶葉種植數據,智慧茶園平臺可以實現茶葉長勢監測及采摘預測、蟲情測報、土壤及水肥管理和防凍害管理等功能,為種植決策、茶園植保管理提供更加科學的支撐。”智能設備公司的技術員肖依德邊說邊向同行人員展示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的操控界面。
智能防控
自動測蟲情捕蟲害
“傳統做法,需要依靠人工觀察,來判斷茶園的病蟲害情況,而現在通過自動蟲情測報裝置即可收集、統計昆蟲種類、數量,用以分析病蟲害情況。”祝升直稱,蟲情測報裝置利用蟲類的趨光性,定期將昆蟲收集于設備里,并拍照上傳至電腦、自動識別種類,匯總數據。專業人員根據統計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便能判斷出蟲害發生量以及爆發程度,從而指導茶農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
來到蟲情測報裝置前,肖依德用鑰匙將儀器打開,記者見到了箱體里堆成“小山”的昆蟲尸體。“通過觀察這些蛾子種類和產卵情況等,我們可預測明年是否會發生相關的病蟲害。”他說。
生態茶園豐收的快樂背后,離不開茶農的精心呵護,而傳統生態茶園的小蟲子總是讓茶農們苦不堪言,自從有了自動蟲情測報系統的幫助,提前預警蟲害,大家再也不用煩惱。同時,害蟲也不用“手動”捕捉了。在智慧生態茶園里,一盞半人高的綠色“路燈”以及周邊安插的多塊黃板讓小蟲子“主動投懷送抱”。“這其實是保益滅害捕蟲器,晚上會自動亮起來捕殺蟲子。”祝升直稱,利用捕蟲器風扇所產生的負壓吸力,使昆蟲飛近發光源時隨氣流被迅速吸入集蟲器內,吸入過程中昆蟲不受傷害或傷害甚微,利于保護益蟲。在集蟲器內營造通風濕潤的良好環境,利用害蟲植食、益蟲肉食的原理,使益蟲舒適足食而生存,使害蟲因饑餓和成為益蟲食物而死亡。
人工捕捉成本太高,噴灑農藥又會破壞生態,不符合有機生產標準,而通過物理手段捕捉,節省人力的同時還能保證綠色生態發展。據了解,一盞“燈”可以管約15畝地,百畝茶園只需配備8盞,即可實現有效管控。
此外,在蔥蔥郁郁的茶樹之間,每相隔幾米,即有一塊顯眼黃板,上面還粘連著許多小蟲子。“全降解誘蟲板白天通過鮮亮的黃色吸引蟲子,晚上開燈后,色彩更明亮,小蟲子飛過來便被粘在板上。”祝升直說。
裝上了這些智能“神器”,同時搭建起物聯網,接入GIS(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實現狀態即時更新、手機即時監控,就像一張茶園“智慧防護網”。同時,如捕蟲器、監控探頭等,利用“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平臺”可以實現一鍵控制設備的開啟和關閉,達到精準防控和生產的目的。“接下來,這里還會鋪設灌溉設施,遠程操作澆灌,節省人力。”祝升直表示,智能農業系統會讓茶園管理變得更精準、更科學、更便捷。
生態管理
打造綠色有機茶園
“我們還在茶園種了紫花風鈴木,待到春天花開,紫色花海將漫山遍野。”祝升直表示,間種喬木的作用主要有幾方面的考量。一是打造旅游景觀,吸引游客過來打卡。二是喬木比灌木高大,可以避免太陽光直射茶葉,間植產生的散射光更有利于茶樹生長。三是對茶園生態平衡起到維護作用。“包括部分雜草,我們不建議清理干凈,有助于保護益蟲,保留生態多樣性。”他補充道。
“當游客前來游玩,為美麗的風光停留,坐下品茶,會真正感受到這里的綠色生態、有機種植,并認可茶葉的品質。”祝升直認為,通過示范作用,引導惠州茶產業朝智慧、生態化發展,提升惠州茶產品市場競爭力,讓惠州茶葉走出惠州,走出廣東!
建設美麗鄉村,產業要興旺。茶是柏塘的主產業,帶動柏塘茶產業朝著智慧、有機、生態的方向發展,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載體,是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探索。
記者鄔玉婷
通訊員涂楊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