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算復耕復種示范點的稻谷產量。 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攝
收割機收割稻谷。
在一片收割完的稻田上,有序擺放著大米、香蕉、玉米等特色農產品,一串串燈籠與貼有“五谷豐登”“慶豐收”等字樣紅紙的簸箕點綴其中。環顧四周,金燦燦的稻浪在風中此起彼伏,顆粒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豐收氛圍……11月12日,在博羅縣石壩鎮象嶺村的稻田上,一場喜慶的慶豐收活動正在舉行。
很難想象,眼前這片豐收的土地,去年還處于撂荒的“沉睡狀態”。今年以來,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在全縣范圍實施撂荒地復耕復種項目,推廣種植6個優質品種,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象嶺村以“土地流轉+代耕”形式整合出50畝連片土地
“畝產1068.72斤!鄉親們,咱們這塊撂荒地迎來豐收啦!”慶豐收活動前夕,象嶺村埔里村民小組撂荒地復耕復種項目示范點的稻田旁,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與象嶺村“兩委”干部開展水稻實收測產工作。經測算,該示范點畝產稻谷1068.72斤,達到優質絲苗米高產目標。
“這個成績來之不易,我們更有動力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了。”駐石壩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象嶺村“第一書記”王友軍介紹,眼前這片地處于兩村交界附近,水源相對充足,但土地資源零散,不利于開展機械化種植。為充分盤活土地資源,象嶺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土地流轉+代耕”的形式,整合出50畝連片土地,為開展機械化耕種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結合土地實際,在象嶺村引入優質常規稻品種南晶香占。該品種為濃香型水稻絲苗米品種,具有抗倒力強、抗稻瘟病、產量高、米質優、香味濃厚、適應性廣等特點。今年以來,在該中心指導下,象嶺村村委積極開展水稻耕種、土壤改良等工作,水稻生長良好,如今迎來了豐收。
王友軍表示,接下來,該村將擴大南晶香占的推廣種植范圍,并繼續引入科技力量提高種田效益,推動該村水稻進一步高產增收。
“田保姆”指導服務復耕復種
象嶺村埔里村民小組示范點的豐產景象,只是博羅縣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在全縣范圍推廣種植6個優質品種,完成1763畝土地用種。其中,除了優質絲苗米品種南晶香占外,該中心還在楊僑鎮石崗嶺辦事處引進推廣了耐旱品種旱優113。與普通品種相比,該品種表現出相對耐旱和更強的生長優勢,經實收測產濕谷可達1528斤/畝。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引進推廣一批良種、良法,圍繞選種、種植管理、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方面科學指導農業生產種植,因地制宜探索復耕復種,并定期到田間地頭“把脈會診”,給出良方,充分發揮“田保姆”角色,為撂荒地復耕復種提供指導與服務。
截至10月,博羅縣已完成15畝以上撂荒地復耕任務0.76萬畝。接下來,該縣將繼續充分落實“藏糧于技”戰略,通過推廣良種良法,引導撂荒地科學復耕復種,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產能。
記者盧泓宇 通訊員李麗 朱國慶 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