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永佳。
“今年早稻大豐收,每畝絲苗米的產量達到800斤,目前晚稻也準備收割了……”日前,記者走進位于博羅石灣的惠州伴永康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看到,農田染上了金黃,公司正在加快布局智慧農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為種糧人,我將為守牢糧食安全‘壓艙石’貢獻力量。”公司負責人謝永佳介紹,黨的二十大報告讓其更有信心和底氣堅持做糧食安全的守護人,當前正在推進智能化種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從小作坊到省農業龍頭企業 謝永佳1971年出生于博羅石灣,從小就跟著父親下地干農活。“我家以前種植水稻30多畝,有余糧就運到廣州和東莞去賣。”他初中畢業后就和兩個兄弟做起了糧食生意。 當時,不少農民家里有了余糧,但在當地難以銷售,謝永佳便將糧食收購起來轉賣。這種簡單的銷售模式雖然量大,但利潤不高,在一位客戶建議下,謝永佳和兄弟在1991年成立了一家加工廠,把收購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再銷售。1995年,他注冊了“伴永康”品牌。 這些年,謝永佳通過土地流轉,公司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多畝,發展到如今的三大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1300畝。早在2003年,謝永佳就從國外進口了一臺大米色選機,將大米中的一些沙子或異色顆粒自動分揀出來,公司生產的大米質量明顯提升,銷量也水漲船高。 經過30多年發展,當初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已發展為集水稻生產、儲運、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伴永康公司獲評“廣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的大米品牌也獲評“廣東省著名商標”。 牽頭建設產業園保障糧食安全 從傳統農耕到科技興農,謝永佳親歷了農業的飛速發展。“現在種500畝地,3個人就可以搞定。”謝永佳介紹,基地用上了無人機播種、機械化收割、無人機防治等,作業效率高了,效果也更好了。 在與省農科院及有關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后,通過農業科技方面的學習、交流,企業的種糧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實現了農業信息化、機械化、科技化。謝永佳認為,新時代的農民就應該“穿上皮鞋”,如果還“光著腳”就落后了。 “現在我們開始向智能化發展,除了堅持使用無人機等機械外,正在布局智能設備,屆時可以通過遠程監控,讓農業專家對農田進行在線的‘望聞問切’,相關的天氣預警設備也可以做出應變措施……”謝永佳介紹,黨的二十大報告堅定了他繼續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信心,接下來將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糧食產能。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博羅絲苗米產業園牽頭實施主體,伴永康公司正在加快產業園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我們的倉儲能力將由2.8萬噸提升至8萬噸,日產能由300噸提升至600噸。”謝永佳認為,依托產業園可以更好帶動當地農戶種植和生產優質稻,保障農戶的收益和糧食安全。 文/圖 記者曾鏡明 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