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惠州農村勞動力在第二產業就業占比37.8%,同比增長7.4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占比30.4%,同比增長5.4個百分點,變動幅度最大。記者獲悉,國家統計局惠州調查隊通過2023年度惠州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惠州農村勞動力就業靈活性增加,就業質量穩中有升,制造業當家趨勢明顯。
家門口就業率增加
農村勞動力以本地非農務工為主,占比46.0%
記者了解到,惠州調查隊所監測調查的農民工對象為本地農業戶口且在本年度外出從業或從事本地非農活動6個月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參與2023年度農民工監測調查的樣本中,惠州市農民工占全年就業人數比重的71.5%,其中,本地(指本鄉鎮范圍內)就業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74.3%,比2022年增加3.3個百分點。
調查數據顯示,年末農村勞動力以本地非農務工為主,占比46.0%,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呈現逐年增長趨勢。2023年惠州農村勞動力在第二產業就業占比37.8%,同比增加7.4個百分點,漲幅明顯。其中,制造業占比30.4%,同比增長5.4個百分點,變動幅度最大。
“家門口就業趨勢明顯,與惠州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不斷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有關。”惠州調查隊相關負責人表示,縣域經濟得到發展,尤其是“3+7”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工廠落戶數量增加,就業機會隨之增加,有效引導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惠陽的邱先生就是返鄉就業的一員。他原來在東莞制衣廠工作,由于他家附近就業機會增加,為了更好照顧家庭,2023年5月,他返鄉在離家不遠的手工藝工廠就業。
就業整體質量上升
本地非農務工月收入7000元以上的占比11.3%
調查顯示,2023年以來,惠州市打好穩主體保就業“組合拳”,餐飲服務、美容美發、養老護理等行業逐步恢復改善,多項主題性促消費活動釋放消費潛力,“夜經濟”有效發展,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出現不同幅度上漲。
數據顯示,2023年本地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為5298.9元,同比增長6.8%。其中,農村本地非農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為4759.2元,同比增長6.0%,而外出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為5852.8元,同比增長8.3%。
從收入分布上看,本地非農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月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占比11.3%,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月均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比14.9%,下降1.6個百分點。
外出農村勞動力中,月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占比22.9%,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月均收入在5000~7000元的占比39.6%,同比上升8.9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農村自建房減少,建筑裝修行業個體戶經營受沖擊明顯。惠城區的方先生開挖掘機,他表示,2023年來工程量逐步減少,一、二季度就業時間各為1.5個月,三季度疊加雨季影響就業時間銳減到0.6個月,10月他將自己的挖掘機售賣,轉為幫別人開挖掘機打零工。
新興行業從業率提升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業占比67.3%
惠城區的方先生2023年前三季度做裝修工作,主要是接村子附近的工程,但隨著工程減少,12月,他辦理了運營證轉行做網約車司機。
調查顯示,受房地產等一些傳統行業用工規模逐步縮減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指1980年以后出生)逐步轉移到門檻相對較低、靈活性較強的新興行業。
從農村勞動力全年從事主要職業分布數據看,2023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業占比達到67.3%,同比增長2.5個百分點,其中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占比55.5%。
此外,77.2%的外出農村勞動力(就業地區在鄉外)本年度主要從業地區集中在縣外省內。其中,28.6%為縣外市內,48.6%的為市外省內。“一方面是大灣區交通更加便利,另一方面是珠三角中心城市生活環境好、工種選擇多、工資待遇高等優勢依然明顯,吸引年輕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惠州調查隊相關負責人說。
值得關注的是,大齡農村勞動力找工難、信息不足掣肘就業質量提升、傳統小微企業訂單不足影響就業穩定性等困難仍亟待破解。
惠州調查隊建議,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競爭力。要充分用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等,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支持。“建議惠州推進‘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支持戰略性產業集群龍頭企業聯合產業內中小微企業、職業學校、技工院校等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學生學徒制培訓,推進‘崗位+培養’學徒就業新模式。”惠州調查隊相關負責人建議惠州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術、醫療照護、家政、養老托育等用工矛盾突出的行業和網約配送、直播銷售等新業態,持續大規模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女性農民工等群體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
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孔遠川 吳春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