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稻田邊上的橫瀝鎮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綜合服務站。 記者楊建業 攝
眼下正是水稻的分蘗期,在惠城區橫瀝鎮蔗埔村和新榮村的惠州供銷(橫瀝)水稻農場里,1200多畝水稻長勢良好,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
橫瀝鎮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綜合服務站,就在稻田邊上。這個服務站,不僅協同村集體整村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訂單農業,還為農戶提供種子種苗、生產托管、收購加工、產銷對接等服務,是密切聯結農戶生產生活的窗口,也是服務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沿陣地。
目前,通過依托供銷合作社系統和服務站開展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惠城區供銷合作聯社已開展水稻示范種植150畝,水稻全程托管3500畝,統防統治18000畝次,農機作業15000畝次,培訓農技人員1000人次,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以農業社會化服務助農降本增收
春耕之后,蔗埔村村民張永其就忙碌起來了。不過,和以前自己種田的忙碌不同,如今他更多的是巡查,看看稻田放水、禾苗生長的情況,發現問題就向橫瀝鎮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綜合服務站的技術人員反映,由技術人員去解決。
去年,張永其把自己4畝多田地通過村委會流轉給了惠州供銷(橫瀝)水稻農場,自己則成為農場聘用的工人。如今,52歲的張永其每年不僅有4000多元的租金收入,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工資,“比自己種田輕松多了,也比出去打工好多了。”
蔗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杏強介紹,該村有戶籍人口1600多人,大部分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小孩,他們按照傳統的方式耕種,收益有限,有的家里沒有勞動力,干脆就不種田了,這也導致部分耕地出現撂荒的情況。
為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戶種地難的問題,惠城區供銷合作聯社于去年3月成立橫瀝供銷社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開展農業社會化整村推進工作。惠州市供銷儲運總公司、惠城區供銷合作聯社與橫瀝鎮蔗埔村和新榮村2個村集體流轉土地1200多畝(涉及農戶600多戶),建設惠州供銷(橫瀝)水稻農場,采用“稻-稻-菜”輪作模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撂荒耕地整治改造,實現“小田變大田”,為糧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奠定基礎。
同時,引入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直屬企業——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農服團隊,開展土地托管、統防統治、統配統施、農機作業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業生產服務從產前向產中、產后延伸,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農戶來到服務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定制’全托管或部分環節托管服務,可以說,服務站里的專家團隊,就是他們的專業化‘田保姆’。”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惠州農服部總經理戚廣杰介紹,根據測算,相比農戶自己種植,通過整村推進規模化生產托管服務,每畝降本200~230元,單產平均增加約50斤,增產約6%。
“將土地托管出去,不僅解決了撂荒耕地問題,提高了種植效益,也帶動了村民就業,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張杏強說,“村民有租金和務工收入,村集體每年也可增收6~7萬元。”
成立村級供銷合作社,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在蔗埔村,不僅整村推進規模化生產托管服務,還設立了蔗埔村供銷合作社。
橫瀝供銷合作社主任余永娟介紹,蔗埔村供銷合作社是由橫瀝供銷合作社、惠州市供銷儲運總公司和蔗埔村委會于今年1月共同組建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接納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業者自愿加入。
橫瀝鎮蔗埔村供銷合作社將建設農業生產資料、日用品、再生資源等連鎖銷售終端和農副產品購銷網點,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和農副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同時,對農民開展對外經貿、技術、信息、資金互助、信用擔保等服務。
對于蔗埔村供銷合作社的成立,張杏強是充滿期待的。蔗埔村自2019年引進青檸種植,目前種植規模約600畝,年產量為30~50萬斤。種植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為發展模式,有效拉動了村集體增收,并入選為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
近年來,風味偏酸、果肉有籽的青檸市場價格有下滑的趨勢,“地頭的收購價不足2元/斤,有時甚至更低,導致部分村民的種植熱情下降。”張杏強希望借助供銷社系統優勢,拓寬青檸銷售渠道,同時通過村企合作,建設青檸加工廠,生產青檸汁、青檸片、檸檬精油等,提高青檸附加值。
余永娟表示,將通過黨建賦能、村社共建,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引領村集體深入開展“一村一品”建設,提升為農服務新水平。
當前,惠城區供銷合作聯社正在加強助農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電商服務平臺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積極參與推進廣東供銷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惠州市惠城區子平臺建設,優化渠道布局,盡可能地減少中間環節,最終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直供配送模式。“隨著‘數字供銷’試點建設加快推進,相信會更好助力蔗埔村青檸等農產品的銷售。”余永娟說。
記者香金群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李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