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豐種業負責人劉冠明(左)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記者湯渝杭 攝
福豐種業培育的水稻品種。
好種出好苗,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有一片50畝的水稻試驗田,一株株禾苗被有序地插在水田里,挺著直直的腰桿。每株禾苗的一旁都插著一個木桿,上面綁著寫有數字和字母的標簽,這是每個水稻品種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為推進鄉村振興,幸福村在2017年引進了以授權專利使用為主營業務的惠州福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豐種業”),致力于培育優質種子。今年,幸福村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與福豐種業共同建設福豐種業創新園項目,構建“科研院校+企業+農戶”的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幸福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成功培育近千份高產優質特用水稻品系
“左邊是育種材料,右邊都是它們的后代,一定要分離十代以上,還要能夠穩定下來。”在幸福村的試驗田內,作物遺傳育種教授、福豐種業負責人劉冠明帶著學生細細查看水稻材料的不同樣貌、葉子的形態……在他的眼里,每一株禾苗就像一個有性情的人,各有各的特色。“從2017年到現在,這批材料不斷雜交,在每次數以十萬計的雜交后代里,最后可能只選育出一兩個滿足高產、抗病、優質等條件的新株系。”
“7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的連片撂荒耕地。”陳江街道幸福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張子龍說,福豐種業從下徑村民小組打包租用50多畝閑置田地,通過租賃田地、辦公樓以及住房,每年可給村民帶來11萬元的租金收益。
福豐種業是一家科技型企業,由社會資本和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合作成立。這片試驗田,主要圍繞廣東絲苗、馬壩油粘、信豐血糯等地方特有品種,采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進行改良選育。
“比如我們進行的有機水稻育種,是在低氮施肥的基礎上,結合有機種植技術,進行反復篩選,選育出既能適應于有機種植,又能在常規種植下達到綠色高效生產的優質水稻品種。”劉冠明說,其團隊選育了一大批符合目標的品系并進行了應用示范,產量較一般品種有顯著提高。
從一粒種子到一株水稻,再到成片的試驗田,福豐種業從世界各地搜羅了500多種水稻品種,已成功培育出近千份高產優質特用水稻品系,目前擁有通過省級審定的優質水稻品種3個,擁有相關專利6項;開發了富鋅、富鐵、富花青素、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水稻、花生、甘薯等健康有機特用優質農產品,包括幫助幸福村培育出“幸福香米”等系列“客家良稻”特色農副產品。
踏上全產業鏈發展新“稻”路
優種是優糧優價的源頭。優質種子不僅有助于夯實國家糧食安全,還能以更高品質的糧油產品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且以高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實現“讓種糧也能夠致富”。
為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今年4月,福豐種業與陳江街道簽署投資合作協議,與陳江街道幸福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共同建設惠州福豐種業有限公司種業創新園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將構建從水稻品種研發、種子生產加工、功能食品加工到農業廢棄物加工循環利用產業鏈,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額約1.65億元。
“我們希望在發展高效的水稻育種技術基礎上,爭取選育出更多優質水稻品種,同時進一步延伸拓展產業鏈條,讓水稻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劉冠明介紹,惠州福豐種業有限公司種業創新園項目是以農作物種業研發為基礎,以優質特用(有特定功用,如益智、降糖、減肥等)稻米為經營核心,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個按研發、品種、種子、生產、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產業鏈布局,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水稻產業項目。
“創新園項目落地后,每年可以為幸福村帶來不低于20萬元的村集體收益,還將為我們村民提供超500個就業崗位。”張子龍表示,該項目的落地是幸福村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實際舉措,接下來幸福村將繼續推行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突出項目帶動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實現集體有“活錢”、村民增收入。
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