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眾原環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鐘暢新 哈鵬 攝
眾原公司農牧場的柚子樹在有機肥料滋養下茁壯成長。
驅車沿著博羅縣石壩圩鎮一路前行,通往惠州眾原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的路逐漸變得蜿蜒,車窗外的環境也變得格外靜謐起來……到達下坑村大嶺頭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有機種植的番石榴樹;沒過多久,幾棟碩大的生產車間和一棟現代化辦公樓房出現在眼前,頓時感覺豁然開朗。
這里是惠州眾原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的所在地。2023年5月,惠州眾原環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原公司”)完成設備調試并開始試運行。通過該公司在生物領域的技術優勢,實現了城鄉有機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并推動改善鄉村環境,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循環發展。目前,該項目每年可處理19萬噸有機廢棄物,產出15萬噸優質生物有機肥,可為至少10萬畝農田提升耕地肥力,在鄉村振興和生態農業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
在眾原公司農牧場的400畝土地上,番石榴、青柚、圣女果、釋迦果等在生物有機肥料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當初剛來這里的時候,周邊一片荒蕪,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眾原公司總經理王清熙介紹,項目于2019年正式落戶石壩鎮下坑村,目前已完成一期工廠主體建設,包括除臭單元、發酵陳化車間、成品包裝車間、辦公輔助用房、自動化生產線和中控系統等。記者看到,2條自動化、智能化、全封閉式的有機肥生產線正全面運轉,1條秸稈肥料化生產線和1條微生物菌肥生產線正在緊張調試階段。
選擇在此落戶,并非巧合。王清熙解釋,博羅是全國百強縣,也是廣東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石壩是三黃胡須雞養殖大鎮,年出欄量達數千萬羽,糞污處理壓力較大。“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這里是很好的‘試驗田’。”王清熙說。
以往,有機肥生產大多采用開放式或半開放式搭棚生產的方式,設備簡陋、環境惡劣、生產工藝無標準、產品質量不穩定。眾原公司從建設之初,便從整體設計上打破技術瓶頸,建成了一個“3.0版”的有機肥廠。
自試運行以來,眾原公司通過生物技術,把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前端是環保處理,后端產生生物有機肥、飼料、生物菌劑等產品,再重新用于農業生產中,全面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經濟新模式,實現城鄉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已與石壩鎮當地多家養殖企業和周邊的農場建立合作關系,搭建“無廢”治理的新生態產業鏈條,即“養殖業—畜禽糞污—生物有機肥—土壤改良—種植業”循環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全其美”,以高水平環保科技打造生態農業新樣板。
帶動周邊村民參與種植高標準農產品
“以前我在務農,現在我也走進工廠,在包裝生產線上做一份工。”附近村莊的村民陳壽華說,眾原公司的入駐給了他工作機會,有一份持續穩定的收入,同時又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我們的發展路徑,是從環保走入農業。”王清熙介紹,待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后,每年可處理畜禽糞污及農田廢棄物39萬噸,生產25萬~30萬噸生物有機肥。接下來,該項目將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朝著農業產業化的方向深耕發展,重點做好資源化利用中的“利用”環節,帶動當地更多農戶和農場開展大規模、高標準的種植,并完成市場化環節,“爭取讓博羅走出去的農產品,大部分都是優質農產品。”
當前,眾原公司通過生物領域的技術優勢,采用了專利技術,提供專業的生物除臭、污水處理、養殖糞污和餐廚垃圾處理等服務,將廢棄物進行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既推動了鄉村環境的改善,也促進了生態農業產業的循環發展。
在高標準生態種植方面,眾原公司通過施用有機肥和液態肥,有效改良了土壤,提升了農作物品質。目前,眾原公司種植的鳳梨、釋迦果樹和泰國紅寶石青柚成活率超過98%,長勢喜人,并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取得豐收。
同時,眾原公司引進了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配料系統,能夠根據農作物和土壤的不同需求進行精準施肥,實現產品多樣化和農業工業化。目前,該公司已帶動多名周邊村民參與種植高標準農產品,并探索市場化平臺,為村民開拓銷售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
王清熙介紹,接下來眾原公司還將建立占地約15畝的獨立科研區域,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承接微生物研發、基因育種、土肥檢測等項目。同時,建設可容納500人的省級研學基地,為鄉村振興產業化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建立數字化農業產業聯合體,進一步引領鄉村振興新潮流。
記者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