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暢新(右一)在農技部門支持下,擴大旱稻種植面積,示范種植水稻新品種。 記者陳春惠 攝

黃運斌與妻子堅持生態養殖七彩山雞。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蔣土林注冊“三里路”“橫坑五指嶂”等品牌,并在惠東開設了奶茶店,讓年輕人以新穎的方式認識橫坑茶。記者游璇鈺 攝

鐘慶云(右)積極推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助力“土專家”“田秀才”培育。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缺水的“望天田”種成旱稻高產田,藏在深山的老茶樹產出“金葉子”,農田托管幫農戶省成本、提效益,山雞養殖育出生態循環鏈……
這樣的鮮活場景離不開惠州一群扎根鄉土的“土專家”。他們雖深耕種植、養殖、農業服務等不同領域,卻都以技術創新打破傳統瓶頸,以抱團共享帶動農戶增收,他們不僅守護著一季季豐收,更成為推動惠州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堅力量。在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記者走近幾位“田秀才”“土專家”,傾聽他們用多年沉淀的技術與經驗守護豐收、帶動致富的故事。
■ 王暢新
科技賦能“旱地生金” 創新耕作帶富村民
站在惠城區汝湖鎮仍北村的稻田邊,惠州市茂農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暢新望著綠油油的稻田,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今年種下的旱稻,產量可觀,預計畝產超千斤。”這位深耕田間10多年的“土專家”,用創新與堅守書寫著新時代農民的奮斗篇章。
2014年,王暢新在機緣巧合之下,結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村里種植甜玉米。他牽頭成立合作社,承包了2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初期因缺乏務農經驗,盲目跟風種植讓他栽了不少跟頭,但他沒被困難擊退:一邊主動學習農業技術,一邊虛心向專家請教,逐步摸索出適合本地的種植模式。幾年打拼后,他還帶領社員們走上水稻、玉米的高端種植管理路線。
“農業要高質量發展,科技強農是關鍵。”王暢新深有體會。在汝湖鎮仍北村周邊,曾有部分丘陵地因缺水淪為撂荒地,傳統水稻種植不僅成本高,收益還低。2023年,王暢新在農技部門支持下,大膽嘗試旱稻直播技術,在20畝荒地上試種節水抗旱水稻品種。“當時很多人覺得旱地種稻是異想天開,但我們用新型精量氣播機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種,三個月后竟畝產濕谷超千斤!”回憶起首戰告捷,王暢新仍難掩激動。
這項技術顛覆了傳統種植模式:無需育秧移栽,不僅節約灌溉用水量,還能提升肥料利用率,種田成本每畝節省大約300元。去年,王暢新將旱稻種植面積擴大至200畝,并引入無人機監測土壤墑情、智能灌溉系統精準補水,實現從“望天田”到“高產田”的華麗轉身。今年,他繼續種植兩造旱稻近500畝。
目前,王暢新已發展合作社社員20名。他積極探索“科研+基地+農戶”模式: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示范種植多個品種,還推薦、指導同村農戶種植,幫助他們銷售產品。
作為惠城區首批新型職業農民、“惠城區十大農業狀元”、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王暢新不僅是技術帶頭人,更是社會化服務實施主體。讓他感到自豪的是,他的玉米地和水稻田成了周邊農戶的“示范課堂”,新技術、新品種從這里走向更廣闊的田野,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 蔣土林
生態茶香飄出山 賦能茶鄉振興路
秋分時節,惠東縣白盆珠鎮橫坑村的千畝茶園依然綠意盎然,蔣土林穿梭在茶叢間,仔細察看今年最后一茬秋茶的長勢。這個1994年出生的“新農人”,既是惠東縣人大代表,也是惠州市山水云間茶業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更是當地茶農口中帶著大家種茶增收的“土專家”。
蔣土林對橫坑茶的情結,藏在三代人的茶情里。“童年記憶里漫山遍野的野茶樹,讓我對家鄉茶文化有深厚的情感。”自爺爺奶奶輩手工炒茶起,橫坑茶的甘香便刻進了他的童年記憶里。大學畢業后,他放棄城市就業機會回到家鄉。看著漫山的老茶樹和守著茶園卻難增收的鄉親,他下定決心要讓“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橫坑茶走出大灣區。
過去,橫坑茶雖有400多年種植歷史,卻因種植零散、缺乏標準化管理,產量低且賣不上價。蔣土林牽頭整合800畝核心茶園,堅持生態種植——單株培育、不修剪古茶樹,每年僅11月施一次有機肥,哪怕產量比普通茶園少一半,也要保住茶葉的天然甘醇。此外,他帶著團隊改良工藝,將傳統手工炒茶技藝升級,把炒制時間延長至8小時,讓茶葉不用冷藏也能鎖住香氣,泡上10次仍有余味。
為了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他注冊“三里路”“橫坑五指嶂”等品牌,喊出“一杯擁有自己茶園的奶茶”的口號,在惠東縣城開設首家擁有自有茶園的奶茶店,以更新穎的方式讓年輕人認識橫坑茶;嘗試開拓線上渠道,在抖音運營店鋪,讓更多大灣區消費者知道橫坑茶;積極對接基地與學院,推動橫坑茶申報地理標志,把客家炒茶的非遺技藝搬進更廣闊的舞臺。
如今,在蔣土林的帶動下,橫坑茶取得了有機認證、SC認證以及廣東省“菜籃子”基地認證,年產量達4萬斤,2024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120余戶茶農戶均年增收約3萬元。這些高品質的茶葉,瞄準中高端禮品與健康消費市場,成功打入了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精品茶館。曾經荒涼的橫坑村,因茶園重煥生機,過去信號不通的深山,也因他奔走協調建起了信號塔。
豐收時節,茶農們捧著炒好的茶葉笑開了花,蔣土林卻沒停下腳步。他計劃未來三年完成“圳品”認證,進軍高端渠道;開發茶衍生品,建設茶文化體驗中心,打造“采茶-品茶-民宿”的茶旅線路,讓橫坑村從“產茶村”變成“茶文旅目的地”。
■ 黃運斌
聚焦生態養殖 扎根帶動致富
20多年來,惠州市裕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運斌,從一位扎進七彩山雞養殖的“門外漢”,成長為帶動百余人探索農業創業的“領路人”,不僅守住了“生態優先”的初心,更用技術傳幫帶,讓豐收的喜悅漫過鄉鄰的田埂。
不顧親友疑慮,黃運斌與妻子葉偉蘭攜手開啟七彩山雞養殖時,便把“生態”刻進了養殖底色。“搞養殖不能只圖產量,得讓產品吃得放心,還得給土地留余地。”他堅持用天然谷物搭配本地青綠飼料喂養;雞糞不隨意丟棄,經發酵腐熟后輸送到周邊果園、菜地,化身有機肥滋養作物,慢慢織就“養殖產糞—糞污還田—種植饋養”的小型生態循環鏈。靠著這份堅持,他的山雞因肉質緊實、無藥殘,逐漸打開銷路,2012年央視《致富經》以“一地雞毛變財富”為題報道其故事后,更讓這份生態養殖事業走進了全國觀眾的視野。
“火了之后不是想著自己賺更多,而是覺得該把好技術傳出去。”黃運斌說。夫妻倆牽頭開辦公益培訓班,從山雞的育雛溫度控制、疫病綠色防控,到生態飼料配比,把20多年摸索出的“土經驗”傾囊相授。6期培訓班下來,200多名學員從全國各地趕來,其中10多人學成后返鄉開辦農場,跟著他走生態養殖路。周邊農戶更成了直接受益者,村民跟著他學技術、搞養殖,山雞出欄價比普通養殖高兩成,畝均增收超2000元。
隨著生態養殖規模擴大,黃運斌琢磨著讓“生態”產業鏈更長、更活。發現客戶用山雞羽毛制作羽毛畫后,葉偉蘭主動拜師學藝,把原本廢棄的羽毛變成文創產品,讓山雞的價值從肉質延伸到羽毛;夫妻倆還開起新型農莊,依托生態養殖場打造“觀雞群、學養殖、做羽畫”的研學路線,游客既能體驗撿雞蛋、配飼料的農耕樂趣,也能通過羽毛畫手工課感受鄉土文創的魅力,農莊還順帶幫周邊農戶代銷米、果等農產品,讓生態紅利輻射更廣。
“我沒什么高學歷,就是認準‘扎根’二字——扎在生態養殖里,扎在帶鄉親致富里。”如今的黃運斌,仍常泡在養殖場察看雞群長勢,也常接待來取經的創業者。他計劃下一步擴大生態循環規模,把“養殖+種植+文創+研學”的模式做得更實,讓更多人借著生態農業的東風,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 鐘慶云
當好農戶“田保姆” 智慧種田促增收
“農業社會化服務帶來了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讓種田變得省時省力又高效。”近年來,惠州市廣博大種植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鐘慶云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共享豐收喜悅。
在投身農業以前,鐘慶云在一家印刷企業工作,由于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顧,且“看著一些田地荒廢了”,便回到家鄉干起農活。幾年下來,她不僅成長為合作社理事長,更以農業生產托管為抓手,化身為農戶的“田保姆”。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是農戶將農田進行托管,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業環節委托給服務組織來完成的一種新型生產方式,也被形象地稱為農戶的“田管家”。
“合作社以玉米、水稻種植為主,涵蓋茶葉、蔬菜、柑橘等系列糧食和經濟作物。”鐘慶云介紹,合作社通過聘請多位農業拔尖人才、資深農藝師等組建高水平的專業服務管理團隊,不僅自有多種農機設備,還整合機手自帶農機具,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在博羅縣搭建了縣鎮村三級協同服務體系,形成了“聯合社+服務主體+農戶”的服務模式。
通過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托管模式,合作社為本地種植大戶、農戶提供育、種、防、收等托管服務。同時,還實行了“五個統一”的運營模式,即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品牌、統一產品銷售,不僅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還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在鐘慶云和廣大社員的努力下,合作社以“聯合經營擴規模 服務增效保收益”為特色,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四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她本人獲評“首屆廣東省農業生產最美生產托管員”“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等稱號。
“開展糧食生產離不開機械化耕作,也離不開農業社會化服務,特別是糧食生產托管的推動。”鐘慶云建議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提高農民入社的積極性,壯大農民合作社事業,她將努力當好“田保姆”,不斷探索創新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模式,降低農戶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記者陳春惠 游璇鈺 劉煒煒 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