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娜,黃慶會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客家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提案》收悉。我局會商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農業(yè)農村局等單位研究討論,現答復如下:
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州的客家文化,既有其來源地梅州、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tǒng),又善于吸取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極具地域特色。保護與傳承好我市的客家特色建筑、語言、山歌、民俗、工藝、飲食與服飾等,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4年,建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相關副市長任副組長的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把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格局提升到一個空前高度。2017年,正式施行惠州市首批立法項目的《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把惠州市歷史文化保護的法治化水平上升到全新的歷史高度。2021年,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修訂了在全省首創(chuàng)示范意義的《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扶持資金的申請與核準和使用范圍,大力提高資金使用率和資金績效,有效地保障了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費。今年1月,完成修訂后印發(fā)了《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
二、積極推動客家圍屋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一是有序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對被評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客家圍屋劃定了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豎立了文物保護標志牌,編制了文物檔案,并由當地村(居)委會聘請文保員進行專門看護和巡查。在此基礎上,我市積極向國家、省申請專項資金支持,有序推進龍門鶴湖圍、見龍圍與炮樓、榴兆樓、碧滟樓等一批客家圍屋的修繕工程。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單位日常管理維護資金的扶持力度,省里自2019年起每年給予省級以上文保單位3萬元經費補貼。此外,我市從2014年開始對被認定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客家圍屋,每年每處給予5萬元的補貼性扶持資金;2021年開始對被認定為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客家圍屋,每年每處下達3萬元的補貼性扶持資金。二是積極探索實踐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惠陽區(qū)政府積極吸引企業(yè)投資,在相對完整地保存村莊原有生態(tài)風貌的基礎上,挖掘古村的歷史文化特色,將客家圍屋松喬樓活化利用為特色民宿,將茶園村打造成了鄉(xiāng)村旅游勝地,創(chuàng)出了“鳳悅·秋長谷里”文化旅游品牌。與此同時,惠陽區(qū)積極挖掘葉亞來名人精神內涵,以客家圍屋葉亞來故居為載體建設葉亞來名人主題文化館,著重展示葉亞來在勇于開拓建設吉隆坡和積極回報桑梓的卓著功業(yè)和輝煌成就。
三、大力推進與客家文化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一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普查統(tǒng)計工作。在轄區(qū)內挖掘、扶持、宣傳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好惠州市非遺情況的相關統(tǒng)計工作,其中包含客家山歌(惠陽皆歌)、客家涼帽制作技藝(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客家釀豆腐烹飪技藝、東江客家菜制作技藝(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腐、東坡大肉、梅菜扣肉)、客家娘酒釀制技藝等一批與客家文化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二是實施傳承人培訓計劃,建立了省級非遺傳承基地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積極組織開展了非遺學堂、非遺手工坊、非遺e食堂、非遺進校園、“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系列活動,探索更多非遺活態(tài)性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的途徑。
四、大力宣傳推廣客家文化。近年來,市委宣傳部與南方日報合作推出《惠州觀察》,與羊城晚報合作推出《惠州文脈》,持續(xù)深入挖掘宣傳惠州客家文化,擴大惠州聲音傳播力和影響力。市文廣旅體部門在重要傳統(tǒng)節(jié)假期間策劃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活動,如春節(jié)假期非遺大巡游、五一假期非遺嘉年華等多項群眾基礎深厚、參與度高的非遺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在惠州豐湖書院、水東街采取非遺墟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惠州豐富多彩的非遺民俗,加大客家特色美食、技藝的傳播力度。教育部門鼓勵各類學校開展客家文化的教育培訓和科研活動,如惠州市城市職業(yè)學院通過將客家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課堂設計中,開展客家菜師傅職業(yè)技能培訓,邀請客家鄉(xiāng)賢到校開展講座等方式加強對客家文化的宣傳與推廣。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提案中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客家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建議很好,對于新形勢下打造惠州客家文化品牌具有較大的啟發(fā)作用,接下來,全市各級各相關部門將參考該建議,繼續(xù)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夯實客家圍屋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基礎。加強推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提升保護級別,加強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重點指導惠城區(qū)、惠陽區(qū)和惠東縣,有序修繕歷史街區(qū)內的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價值,積極篩選活化利用潛力較大的不可移動文物,科學制定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結合振興鄉(xiāng)村文化旅游等工作,開辟為歷史文化游徑,提供更多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
二是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區(qū),確保規(guī)范有序開發(fā)。依托豐富的客家圍屋資源、多彩的客家文化,從戰(zhàn)略高度把握旅游發(fā)展方向,邀請專業(yè)的旅游規(guī)劃設計團隊,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區(qū),通過資源挖掘和細分,指導和規(guī)范客家圍屋、美食、技藝等資源的有序開發(fā),建設“一村一品”具有地域性、特色性和專業(yè)性的客家文化旅游體系,從而達到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提升惠州文化旅游競爭力。
三是加強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工作局面。以秋長谷里、松喬樓客家圍屋、客家婆豆腐花等較成功的客家文化產品案例為樣板,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強化創(chuàng)意延伸,采取多形式廣角度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積極引入社會力量,以利用促保護,不斷完善客家特色建筑、飲食、音樂、舞蹈、工藝等保護傳承機制。
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