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惠市人社案〔2023〕47號
九三學社惠州市委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快我市“數智工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首先,感謝你們對我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自承辦該項工作以來,我局高度重視,會同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兩個會辦單位通過電話、會議等方式,多次反復溝通、研究,共同交流探討“數智工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經市人民政府同意,7月13日印發了提案辦理工作方案,成立了重點提案辦理工作協調小組,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提出了工作目標和措施。針對提案提出的數智人才短缺、人才培養方式滯后、經費政策有待優化等問題,經研究,現將意見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各類職業(技工)院校39所,依托“2+1”產業體系發展,緊盯時代需求,各院校開設了電子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服務機器人應用與維護、智能制造等數智相關專業,與我市產業高度契合,每年培養3000多名數智相關專業畢業生,超過八成學生留惠實習、工作,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職業院校數智類型產教深度融合,初步構建“信創+人工智能+大數據”的人才培養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框架。“數智工匠”高技能人才配套服務持續優化,對為惠州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數字經濟企業給予一定的人才自主舉薦權,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給予入戶、社保、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對在惠州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
二、主要措施
(一)強化統籌規劃,保障數智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
一是加強統籌各職業院校數智專業設置,結合學校優勢,走“專、精、強”路線,打造學校數智專業品牌特色。二是持續發揮職業(技工)院校在數智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每年培養數智人才4000人以上。三是在現有培訓機構師資隊伍基礎上,加強“數智工匠”類型工種的師資隊伍建設,健全完善師資隊伍,滿足“數智工匠”培訓工種的需求。四是緊緊圍繞我市制造業當家戰略和“2+1”現代產業集群需要,鼓勵培訓機構開展“數智工匠”類型的工種培訓,為我市產業經濟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2023年全市計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提升培訓25000人次。
(二)優化培養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今年6月21日,我局向市政協申請提案辦理資金200萬元,支持惠州市技師學院在人工智能產教中心基礎上建設“數智工匠”產業學院,主要通過完善軟硬件設施及建設師資培訓中心,以產業學院為依托,以專業建設為核心,探索數智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目前提案資金正在審批中,待市政協審批通過后,我局將按計劃開展產業學院建設。二是加強培養載體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面向社會開展技能培養、人才評價、競賽交流、師資培訓等工作,2023年計劃支持新建2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每家基地按政策給予20萬元建設補助。三是以6家龍頭企業為主導,聚集46家上下游企業、院校、人才培養評價機構等組建產業技能生態鏈,緊密對接產業鏈建設集招工、培訓、評價、就業一體閉環的人才供應鏈,為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三)激發企業積極性,做實做深“產教融合”。
加快構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協同發展機制,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強校企合作,要求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課程體系開發、實踐教學、教學設計與實施及教學資源建設,及時融入最新的職業標準、技術研究。持續加深院校與企業共建數智工匠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基地,并有效引導企業與職業院校精準對接,打造示范性的市級共享公共服務平臺,與仲愷高新區和大亞灣經濟開發區共建公共服務平臺,在資金、人才、企業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更好激發校企對“數智工匠”培養積極性,做深做實“產教融合”。
(四)加大數智領域高技能人才激勵力度。
大力開展“鵝城工匠”、“市管首席技師”、“市管青年能手”培育行動,到2025年,每兩年分別選拔培養 10 名以上“鵝城工匠”、100 名以上“市管首席技師”、1000 名以上“市管青年能手”。對獲評“鵝城工匠”、“市管首席技師”、“市管青年能手”的,根據《惠州市“鵝城工匠”遴選和管理辦法》(惠市總工〔2022〕25號)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2萬元;根據《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于市管首席技師、市管青年能手遴選和管理辦法》(惠市人社規〔2022〕3號),2年培養期內每月1500元津貼補助、3000元一次性津貼補助。
下一步,我局將以制造業當家為總抓手,充分發揮職業技工院校培養數智高技能人才的基礎作用,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開展數智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持續構建數智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為廣東高質量發展貢獻惠州人社力量。
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3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