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陳金定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推動惠州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文旅廳和省非遺中心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工作,全市各級文化、非遺部門齊心協力,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高度,不斷強化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一、強化組織領導,促進非遺保護傳承的全面發展。為做好惠州市非遺保護工作,惠州市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市長任組長的市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各縣區也設立了非遺保護協調機制。組建了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科學指導我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惠城區、惠東縣、博羅縣等縣區也成立了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有效指導本地區的非遺保護工作。
二、強化制度保障,將非遺納入規范化、法制化體系。惠州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制定實施《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不斷構建更加全面、立體的非遺保護體系。除此之外,積極探索建立非遺保護激勵和日常運作扶持經費,修訂《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對市級以上非遺項目每年給予日常保護活動運作經費。
三、強化隊伍建設,拓寬非遺保護隊伍渠道。惠州市縣文旅部門設有非遺保護相關的科(股)室,市縣兩級也都設立了非遺保護中心,由專職工作人員負責非遺工作。與此同時,還鼓勵普通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通過開設非遺相關專業、傳承班,以及與相關單位聯合辦學、辦班等途徑,培養專門人才,如在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立“非遺小鎮”,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長期開展非遺課程和研究工作。
四、強化社會宣傳,顯著提高社會保護意識。惠州積極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的宣傳工作,舉辦有特色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制作頒發非遺代表性項目牌匾、代表性傳承人證書,開展非遺學堂和非遺進校園活動,春節期間,組織舉辦了“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非遺大巡游”等春節主題系列活動。在惠州機場等游客集散地長期設有非遺產品展示展銷專區和文創產品“非遺大禮包”,在惠州蘇東坡祠文化景區等市民和游客打卡勝地開展非遺體驗課、非遺墟市等活動。
您提出的關于惠州市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問題與建議非常具有啟發性,下來,我市將按照省文旅廳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進一步豐富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加強非遺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讓非遺項目更好地融入生活,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是豐富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利用好現有的惠東文化館(惠東漁歌)、龍門縣文化館(舞火狗)、小金口文化站(小金口麒麟舞)等非遺傳承基地,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等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積極組織開展非遺體驗、教育等相關傳承活動。推進水東街二期縣(區)非遺展示館的建設,打造我市非遺保護傳承陣地和“城市非遺文化圈”。探索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鄉鎮、村落、街區等重點區域,推進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
二是加強非遺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各級非遺項目制度建設,加大非遺挖掘和申報工作力度,提前謀劃東坡傳說、葛洪傳說、龍形拳、九龍峰譚公廟醮會等籌備申報第六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加強培養一批年輕的非遺傳承人(群體),積極申報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探索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群體,不斷充實“國家-省-市-區”四級名錄體系。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培訓,培育一批非遺傳承人和校內教師、景區講解員相結合的非遺講師隊伍,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相結合的非遺教學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進校園、進景區。
三是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常態化。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合作,在各級各類學校中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活動。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組織學生到東平窯、客家婆客家民俗文化館、葛洪紀念館等實地參觀學習、體驗,提升非遺教育的參與度。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密切與市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聯系,如小金口片區學校推動小金口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進校園。開展“我是非遺解說員”“我是非遺傳承人”等評選活動,推動我市大中小學生擔任非遺展廳解說員,通過課程學習成為非遺項目傳承人。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青少宮打造一批非遺校園傳習基地。設立非遺教室,引導非遺傳承或保護單位與學校、青少宮等開展簽約制的合作模式,推動學校和青少宮常態化開設非遺課程,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非遺學習中來。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4年 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