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曾奕鵬等代表:
您領銜提出的《關于深挖梁化古郡文化底蘊,打造鄉村振興文化強鎮的建議》收悉。經認真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梁化鎮是古代縛婁人主要的聚居中心之一,經歷過“縛婁國-傅羅縣-梁化郡”建制發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梁化舊邦,嶺東雄郡”之美譽。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梁化相繼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包括新石器時代的石戈、石鏟等。其中,較為珍貴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出土的三足圓形青銅鼎和“崑山片玉”石磨,青銅鼎在花樹下水庫庫區柯木山出土,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現收藏于省博物館,被譽為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崑山片玉”石磨在建造花樹下水庫時的銀屎坑出土,鑒定為唐代器物,現收藏于市博物館,為市博物館的“鎮館之物”。轄區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跡,截至目前,梁化鎮有不可移動文物14處,其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星湖村文昌閣、石屋寮觀音廟、梁化社區秀利周氏古屋),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處
(花樹下戰國時期至唐代遺址、晨光村四大座古民居),三普文物
點9處(梁化屯古郡遺址、梁化屯沙公嶺戰國時期遺址、新民謝洞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安嶺其光橋、小禾洞陸屋四角樓古民居、環聯三新大興屋、環聯三新協天宮、梁化社區惠豐榮(中西合璧騎樓)、新民下新哨樓)。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梁化古郡文化底蘊的挖掘與保護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資金不足與資源分配不均。文化遺產保護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包括考古發掘、文物修復和保護設施的建設等。然而,梁化古郡的文化保護目前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導致許多保護工作無法全面開展。此外,還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部分重要的文物和遺址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和保護。 (二)專業人才短缺與技術水平有限。深挖梁化古郡文化底蘊需要專業的考古、文物修復和歷史研究人才。然而,我市在這方面面臨著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導致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受到影響。此外,技術水平有限也制約了保護工作的進展,特別是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文物修復和數字化保護方面。
(三)公眾意識不足與參與度低。梁華古郡文化的挖掘與保護不僅需要政府和專業機構的努力,還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當下,公眾對古郡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度較低,缺乏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這種情況導致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中的保護力度不夠,甚至出現人為破壞的現象。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三次歷史建筑線索摸排為契機,全面梳理梁化古郡文化資源。利用長達三年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充分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的田野調查工作,積極調查梳理全市梁化古郡文化資源情況,充分評估分類,對歷史價值較高的遺址點,納入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分級管理,優先登記保護。已納入保護名錄的文化遺址,經過篩選論證,并把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單位,向上申報,進行升級保護。
(二)積極向財政申請資金。對于已列入名錄的部分文化遺址,多方籌措資金。爭取上級財政的日常維護經費落實到位并用到實處。加大對梁化古郡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確保各項保護工作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合理分配資源,優先保護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文物和遺址。
(三)發揮鄉賢力量,提升村民保護意識。重視并發揮打造鄉村振興文化強鎮過程中的鄉賢作用,動員鄉賢凝聚帶領村民自覺地保護梁化古郡相關文化遺產,通過鄉賢的力量或宗族共同籌措等方式,有意識地保護傳承和修繕傳統建筑,營造良好的文化保護氛圍,提升“文化自覺”。
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