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聚焦科技創新賦能助推我市農村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惠州市作為廣東省重要的農業產區之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對于促進三產融合、提升農業產業鏈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本情況
(一)強化人才支撐,夯實農村三產融合基礎。一是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和改革。一方面,建立農技人員培訓機制,近年來,結合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實施,通過省、市、縣3級分類、分層培訓,在編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不少于一次。培訓內容從以往單純的技術知識培訓擴展到技術知識、政策理論、經濟形勢、心理健康和職業素質等內容,培訓形式從課堂教學轉向課堂教學、現場觀摩、拓展訓練、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相結合,2024年市農業主管部門計劃培育基層農技骨干260人以上,市農技部門計劃舉辦新媒體營銷、茶葉加工等培訓班5期以上。同時,我市加快農技服務信息化建設,指導鼓勵基層農技員安裝使用全國農技推廣APP, 累計日志發布、上報農情、咨詢問答數量等都位居全省前列。農技人員為服務對象普遍建立了科技服務微信群,為有技術需求的農業勞動者提供實時技術指導、農情預警和咨詢服務等。二是2024年市科技部門繼續選派260名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幫扶61個鎮(街),深入廣大農村一線,了解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情況,做到需求對接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夯實鎮(街)特色產業基礎、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各團隊立足一產發展,扎實開展技術幫扶。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鄉鎮生產一線,提供技術指導、咨詢,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建立示范基地,致力于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科技幫扶的作用。如惠州學院于曉麗團隊與惠城區蘆洲鎮蘆興村種植戶黃振東合作,引進優質稻19香和泰豐優208;王國莉團隊與惠城區汝湖鎮政府攜手共建甜玉米綠色種植示范基地,帶領“義之教”20余名優秀大學生,深入開展“地毯式”調研,持續形成56份高質量調研報告和產業規劃報告,開展“汝湖鎮一、二、三產業融合資源調研暨美麗鄉村直播活動”“共富汝湖微課堂”等現場活動40多場,鄉村受益3000多人次,王國莉個人榮獲中國科協“最美科技志愿者”。
(二)實施技術攻關,促進農村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一是組織開展惠州市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項目征集,將現代種業(農作物、畜禽、水產新品種培育)、糧食安全、農產品精深加工(預制菜等)、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智能農機裝備、數字鄉村,食品營養健康與食品安全(質量安全、保鮮物流、營養健康)等列入征集指南,著力解決制約我市農村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二是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從農業科技攻關、農業農村創新動能培育等方面全力推進農業農村創新發展,力爭扶持一批現代種業與食品技術、綠色農業、智慧農業、糧食安全、農機裝備技術、農村生態環境及城鄉融合發展等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項目。三是圍繞中央“加大優質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示范展示和推廣力度”和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工作部署,遴選發布了2024年惠州市農業主導品種52個、主推技術43項,并由農技部門引進、示范、推廣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優新品種150多個,全市水稻良種覆蓋率穩定保持在99%以上,建立市級荔枝、蜜柚、茶葉、蔬菜等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點10多個,示范推廣無核荔、仙進奉、冰荔、清江白菜、山瑤柑、仙人茶、泰國紅寶石柚子等特色優新品種,配套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適用技術,有效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效益。
(三)培育優質農業品牌,為三產融合注入新動能。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打造了惠州梅菜、鎮隆荔枝、梁化蔬菜、柏塘山茶、龍門大米、龍門年桔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粵字號”品牌示范基地17個,有機食品獲證單位39個、綠色食品獲證單位31個,已成為內地最重要的農產品供港基地,全國最大的冬種馬鈴薯和鮮食甜玉米種植基地,中國梅菜之鄉、年桔之鄉,是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和優質荔枝主產地之一。全市培育了一批優勢品牌,擁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15個、廣東省公共區域品牌5個、“粵字號”品牌137個(全省排名第4),有機食品獲證產品39個、綠色食品獲證產品48個,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初見成效。二是組織指導我市4家名優企業申報中華老字號,目前有一家企業(羅浮山國藥)已通過商務部審核認定成功申報。同時,為推動惠州老字號培育保護及發展創新,組織制定并印發團體標準《惠州老字號認定規范》,明確惠州老字號認定規則、程序以及動態管理機制等內容,接下來,市科技局將積極組織開展惠州老字號評定工作,同時加強對老字號企業的宣傳培育和推廣。
(四)鋪設鎮村網點,完善縣鎮村三級商貿網絡體系。鼓勵商貿流通企業拓展農村市場、開拓鎮村網點,鼓勵共建共享倉儲設施。鼓勵建設改造鄉鎮商貿中心,改善鄉鎮消費環境。鼓勵支持鄉鎮商貿中心、連鎖便利店等完善商品品類和服務,提供符合消費需求的便民服務。支持發展生鮮便利店,鼓勵冷鏈保障的商品開拓農村市場,豐富農村居民消費供給。目前我市行政村已實現商貿網點全覆蓋。接下來,將繼續推進縣域商業提升行動。結合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工作部署,抓好商務領域推進“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持續推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推動惠東縣和龍門縣申報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省級推進縣,進一步強化縣域商貿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縣鎮村三級商貿網絡體系。
(五)創建商業體系示范縣,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示范縣創建工作,組織推動博羅縣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縣域商業體系示范縣,建設項目涉及商業基礎設施、三級物流配送、提高生活服務供給三個方向共9個項目。獲批專項補助資金1000萬元。通過項目建設進一步推動了縣鎮商貿網點設施覆蓋率有效提升,網點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城鄉商貿配送體系進一步優化暢通。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我市農村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在農產品加工技術、現代農業裝備、智能農業等方面,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裝備。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弱。
(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科技特派員隊伍規模不足,且分布不均,難以覆蓋所有農村地區,導致農業科技服務不到位。農村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科技人才短缺,制約了農村三產融合的高質量發展。
(三)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我市農村科技創新投入相對較少,難以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的需求,導致科技創新活動難以持續開展。科技創新資金來源單一,主要依賴政府投入,缺乏多元化的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
(四)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尚未健全,農業科技服務覆蓋面不廣,農業技術推廣機制不暢,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能力較低,難以滿足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需要。
(五)農民科技素質不高。農民科技素質普遍較低,缺乏必要的科技知識和技能,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不高,缺乏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下一步措施
聚焦科技創新賦能助推惠州市農村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來,我市將繼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和完善政策保障措施等措施的實施,推動惠州市農村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一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能力建設。科學編制培訓課程,制定年度培訓計劃,以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為主要抓手,多形式、分類別、分層次開展能力提升培訓,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技人員參加學歷提升教育,補齊專業知識短板。二是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方法。加快提高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應用水平,提升基層農技人員運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依托中國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惠州市農業大數據平臺,讓農技推廣服務更加精準、便捷和高效。通過信息化手段,實行鄉土專家、農技人員、農民之間的互聯互通;三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在發揮農技推廣機構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中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中,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全程化、菜單式、個性化的農業綜合服務。
(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二是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精深加工、綠色加工方向發展。三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挖掘農村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
(三)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一是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 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農業數據資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決策支持。二是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優化城鄉商貿配送體系,推動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
(四)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明確政策導向和支持重點,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申報中央、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項目,爭取資金,支持我市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和示范工程。三是加強金融服務創新,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
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惠州市農業農村局
2024年5月27日
(聯系人及電話:梁銘生,0752-280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