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龍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建設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是引領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試驗示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的窗口。近年來,我市農業科技管理和科研、推廣等部門結合職能和工作實際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試驗研究、示范帶動、科普教育等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推進我市農業科技進步取得較好成效。
一、我市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本情況
(一)合理規劃布局,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我市以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博羅航天示范場為龍頭,以各縣(區)農業農村綜
![]()
合服務部門為骨干,以縣級農技推廣服務驛站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基礎,構建“3+7+N”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體系(即3個市級綜合性科研試驗示范基地,7個縣(區)級農業科研試驗示范基地,N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推動我市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重點突出、布點成網、服務成體系。
(二)加強合作,搭建產學研推廣平臺。我市與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共建農業產業研究院、科技工作站,聯結科研院校技術資源,打造農業科技產學研推廣平臺,服務我市農業產業、農村發展。目前,我市有100多家農業單位、企業與省農科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農業示范基地28個,成立新型民營農業科學研究院2個,合作開展農業科技項目100多項。
(三)加強建設指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結合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發布惠州市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2023年推廣農業新品種80個、新技術63項。發揮示范基地輻射帶動作用,建設農業綠色生產示范區7個,加快無人農場、智慧農業、生物技術等現代農業科技的試驗示范推廣,促進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應轉化用。
(四)充實人才隊伍,提高農業科技推廣能力。近年來,我市加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以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為平臺,采取高效集中理論學習培訓、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實訓等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培育農業農村人才。2021-2023年合計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721人,培育高素質農民2261人。與華南農大、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合作開展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整合科研、技術資源搭建農業人才培育平臺,推進農業科研課題縱深研究和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協同發展。同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農業企業,加大農業專業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充實壯大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五)依托產業平臺,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公園等項目實施,推進科技研發與信息支撐以及產業融合平臺建設,打造田園觀光、研學科普、民宿康養等農業產業項目,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截至2023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級產業集群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市級農業公園18個,有力推動我市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六)開展農業科普,擴大農業科技服務范圍。我市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專家組和水稻、荔枝、柑橘等21支產業農技服務“輕騎兵”隊伍,積極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服務,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系統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技術培訓、田頭指導、咨詢等活動607場次,發放技術手冊、掛圖等資料1.32萬份,培訓及服務農民群眾2.5萬人次。加強校地合作,在惠城區多間中小學開展以“強化勞動意識,培養科學精神”為主題的農業勞動教育和實踐科普活動,推動農業科普進校園,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普教育服務范圍。
二、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市對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建設給予了一定的資金和項目支持,但對于基地的發展定位、重點領域研發等缺乏長遠的規劃指導和支持。一是基地建設主體多元化特征日益顯現,“合作共建機制”有時重于建設,而忽視了運營,在模式構建、功能實現、創新發展等方面有待加強合作。二是政府對農業基地建設的支持有限,缺乏農業科技基地建設專項經費,基地建設資金來源渠道不一、不穩定,造成部分基地進行選擇性、局部性啟動建設,加之多數基地功能單一,缺乏宣傳,深度項目少,很難通過其他渠道籌措資金,難以做大做強。三是很多基地缺乏專業的技術開發團隊和市場運營團隊,基地建設運行人才缺口大,迫切需要一批熟悉基地建設與科研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員。
三、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建設的建議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鮮明主題。
為更好發揮農業農村部門推廣農業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職能以及聯合農業企業的市場主體、聯農帶農作用,建議建設“惠州市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加強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和人才培育,以農業科技推廣普及和農民素質提升,形成示范引領推廣,助推鄉村振興。“惠州市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將圍繞以下六個方面建設市級農業科技綜合服務平臺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一)整合資源力量,搭建農業科技推廣平臺。以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為主導,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整合資源力量,共建農業科技創新、技術集成示范、技術推廣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農業科技綜合服務示范平臺,以農業科技為媒促進“農業科技部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戶”一體化協同發展,達到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科技推廣合作新模式,推動惠州農業新技術的廣泛應用。
(二)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建設現代農業先導區和示范區。以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為導向,以綠色生態環保、優質高產高效、自動化智能化為主題,逐步將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建設成為科技支撐能力強、農業經營形態先進、不同產業之間有機銜接、可持續發展特點突出的現代農業先導區和示范區,打造科學研究試驗田、技術示范樣板田、職業農民觀摩田、生態農業模式田和農業決策參考田。
(三)堅持市場主體作用,強化農業科技應用實效。加強與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農業技術應用主體的聯合協作,建立良好的技術需求征集和示范推廣成果反饋機制。通過技術應用主體的實際需求和市場運作機制,提高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針對性和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率,帶動區域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現互利共贏。
(四)以綠色高質高效為主題,集成示范現代農業科技。根據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需求,系統梳理現有科技成果,集成組裝“現代設施大棚+智能自動化控制”、“大田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種養結合資源循環利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先進實用技術,在集成示范基地進行規模化集中示范和成效檢驗,并通過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和技術轉移應用,加快解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引導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
(五)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設農業科技實訓基地。建立農技人員實踐基地,支持農技人員開展試驗研究,提升農技人員學習、動手能力和業務工作能力。根據我市農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建立農業科技培訓計劃,通過在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舉辦技術培訓班、示范現場觀摩會等多種方式,對基層農技人員、職業農民進行分區域、分層次、分專業、分時節的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六)“強一接二連三”,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推廣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打造區域名優農業品牌。支持發展農產品分級、冷儲倉庫及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生產效益。做好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規劃建設,發展特色規模種植和觀光田園,推進農業科普教育、生態觀光、研學體驗、采摘等農業服務業發展,形成示范作用,向全市推廣。
該項目初步協商擬由市政協農業農村委指導,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牽頭承擔,與汝湖鎮政府合作共建,規劃基地面積約1000畝,其中核心區400畝,輻射帶動周邊片區5000畝。項目資金擬由市政協農業農村委重點提案項目資金、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有關項目資金和汝湖鎮政府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等有關項目資金共同投入。項目能否啟動,取決于政協資金能否安排實施。通過三方共建和持續努力,將該基地建設成為現代智慧農業的高地、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范本、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樣板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