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農村局:
對《關于惠州市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議》(建議第20250068號)的會辦意見如下:
為助力我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建設,結合本中心職能,下一步會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示范推廣優質品種。圍繞我市絲苗米、鮮食玉米等產業品種布局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積極引進示范作物優新品種,每年引進水稻、玉米優新品種40個以上,通過良種引進示范和現場觀摩,篩選出適合我市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加大力度示范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如南晶香占、青香優19香、野香優莉絲、軟華優金絲、二廣香3號等水稻品種,支持我市絲苗米企業打造好“水中鯉”、“伴永康”、“雙豐魚”等知名品牌;示范推廣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鮮食玉米品種如粵甜41、粵甜28號、廣良甜27號、粵白甜糯168、廣黑甜糯1803等,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良種支撐。
二是促進耕地地力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我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強化土壤改良培肥、科學施肥等農技支撐,促進耕地地力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助力農作物增產提質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耕地是農業之根本。建議在實施農業產業園項目中研究建立獎補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經營主體應用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改良培肥地力措施,以從根本上改進耕地質量問題,促進耕地土壤改良培肥和地力提升,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農作物病蟲監測預報體系,推進病蟲監測信息化建設,提升監測預警能力。以省市縣共建病蟲監測點為基礎,加強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重大病蟲及果菜茶等經濟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預警。重點指導惠東縣實施國家、省植保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智能蟲情監測點,實現監測信息數字化、分析智能化和預測預報可視化,提升突發性病蟲應急反應機制。深入調研全市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狀況,找準存在問題,科學分析原因,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構建與發展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病蟲情監測預警體系。
四是加大推廣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水平,促進農藥減量控害和保障糧食安全。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建立綠色防范示范基地,集成示范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結合重大病蟲害防控、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開展,重點扶持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擇,整體帶動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更好更快發展,提高病蟲害統防統治水平,實現病蟲綜合治理、農藥減量控害。
五是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組織農業科技特派員(農技“輕騎兵”)開展常態化服務,主動下沉基層一線,帶技術進村入戶到田,宣傳推廣使用“農友圈”平臺,為全市農業產業園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加強做好“惠州微農技”公眾號、視頻號及抖音號等信息平臺建設,提升信息服務的質量,增強涉農信息、視頻的實用性和可讀性。大力推廣果樹、茶葉、蔬菜、花卉提質增效實用技術,引導廣大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學選用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打造一批應用效果良好、示范帶動作用顯著的技術應用示范基地。
六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經調研了解,目前,我市建成多個絲苗米、馬鈴薯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如:博羅縣絲苗米產業園的伴永康公司,水稻生產已實現耕整、插秧、植保、施肥、收割等全程機械化。接下來,我們將探索建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水稻生產全程托管社會化服務,解決農村散戶種田“缺勞力、缺機具”的難題。大力開展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活動,通過舉辦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演示會等,展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農用無人機等先進農機,以點帶面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
七是強化農業技術培訓。聚焦培育鄉土人才,舉辦農旅融合發展培訓班,下半年計劃舉辦農技人員服務能力提升班、農業技術培訓班,培訓服務200多人次。堅持分類開展農業技術培訓,針對農旅融合發展,開設農旅項目合規管理、鄉村旅游營銷等專題課程,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善經營的農旅融合專業人才;面向基層農技人員,強化農技特派員在鄉村人才隊伍培育方面的作用,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開展種植技術、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農業專題培訓,采用線下教學和線上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農技特派員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對于種植專業戶,開設特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智慧農業設備應用等課程,邀請行業專家、技術能手進行授課,通過理論講解、田間實操等方式,幫助種植專業戶掌握先進種植技術,提升科學種植水平,增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推動農業種植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通過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人才培育體系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