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惠州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案
鐘華等委員:
您在惠州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中提出《關于進一步提升市區公共廁所建設管理水平的建議》(提案第2025049號)已收悉。非常感謝您對城市管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經認真研究,結合惠城區和市直相關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公共廁所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干凈、整潔、功能齊全的公共廁所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展示城市的管理水平和人文關懷。如何提升公共廁所的服務水平,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讓城市管理更有溫度,一直以來是我局工作的重點。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完善公廁設施,實現提標升級
一是穩步推進設施改造。市環衛事務中心編制了《惠州市區環衛公廁綜合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經市發改局批準立項,已納入市級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計劃,擬對第一市場公廁、五四路(保健院)公廁、興隆街公廁、紅花湖公廁4座公廁進行危房加固重建;對金裕大廈公廁、麥地五中公廁等14座公廁進行整體改造或局部翻新,改造內容主要包括公廁功能分區優化及配套潔具設施的完善,合理布置男女廁位數量,公廁內外墻面、地面,排水、排污系統、臭氣抽排控制系統、智能化潔具、無障礙設施、第三衛生間及相關公用工程方面進行完善。目前,該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2026年4月完成升級改造,項目完工后,將極大提升市區環衛公廁的建設水平。
二是完善特殊人群服務設施。在公廁建設和改造過程中,我市充分考慮特殊人群需求,不斷完善相關服務設施。根據《惠城區公共廁所布點規劃》等要求,規劃一類固定式公共廁所、二級及以上醫院的公共廁所、商業區和重要公共設施、交通客運設施區域的活動式公共廁所應設第三衛生間。目前,全市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和旅游景區公廁已按標準建設了第三衛生間,如市環衛事務中心新建的江北市民服務中心裝配式公廁,根據空間情況增大蹲位間尺寸,增設不銹鋼掛衣鉤、助力扶手等設施;第三衛生間功能設置完善,配套兒童陶瓷座便器、洗手盆、母嬰護理臺、安全座椅等輔助設施;智能管理系統齊全,包括自動感應出水、洗手液、烘手器系統,美容鏡,自鎖紅色燈光求助按鈕,雙保險求助系統,以及入戶外立面有人/無人LED顯示屏等,為老年人、行動不便人士和幼童如廁提供了便利。
三是積極探索建設智能化公廁。積極推廣智能化設備在公廁中的應用,如市環衛事務中心在部分公廁安裝了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公廁內光線和人流量自動調節照明亮度,既節能又方便市民使用;安裝了智能通風系統,實時監測公廁內空氣質量,自動開啟通風設備,保持公廁內空氣清新。惠城區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生態廁所,將農耕文化、有機生產、循環農業巧妙地融合到廁所建設使用過程中;大亞灣開發區碧海灣旅游區生態實木廁所;博羅縣那里花開景區圍屋竹木廁所選用環保建筑材料,兼顧功能實用、外觀獨特與綠色環保。
細化作業標準,加強監督管理
一是制定地方標準。發布《城鄉環境衛生質量和作業要求》地方標準,明確公共廁所管養的作業范圍、質量要求和作業要求,規范清掃保潔、設施維護等具體操作,確保公共廁所環境整潔、設施完好、服務達標,提升城鄉環境衛生整體水平。二是嚴格作業要求。推行環衛一體化改革,通過整合多部門職能,實現了惠城區11個鄉鎮(街道)市容保潔“一把掃帚掃到底”,達成惠城中心區市容保潔一體統管、同城同標的管理目標。同時,各公廁管理部門均建立了完善的衛生管理制度,嚴格按照作業標準進行全方位精細化保潔,保持公廁干凈整潔實時化、常態化,確保公廁內外干凈整潔無異味,并做好配套設施設備的維護檢修,重點做好下水管道疏通、門窗維修、沖洗閥維護、照明燈更換等工作,確保設施設備功能完善、運行正常。三是加強巡查考核。各公廁管理部門安排專人每天對公廁衛生情況、設施設備等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公廁干凈衛生、正常使用。如市環衛事務中心對負責監管的環衛公廁每間均按相應的管理級別在規定的時間內實行專人專崗保潔,并有環衛網格員每天對所轄公廁的管養質效開展巡查,將相關保潔要求列入對公司服務質量考評指標中,全面督導市場化公司嚴格執行公廁保潔標準,確保公廁內無明顯臭味,地面、墻面、天花板、門窗等無積灰、污跡、蛛網,蹲位、小便槽清潔衛生,設施設備無積灰、污物。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將“全國旅游廁所管理系統”信息同步到百度地圖,方便游客尋廁;加強對廁所管理人員教育培訓,提升廁所管理者素質和水平;將旅游廁所建設管理工作納入星級酒店、A級景區、鄉村旅游點、旅游度假區等工作評定復核重要考核指標中,2024年,我市旅游景區、公共文化場館的旅游廁所達到Ⅱ類以上標準的共106座,占全市錄入在“全國旅游廁所管理系統”中的旅游廁所比例為73%,完成了2024年旅游景區、公共文化場館廁所60%以上達到Ⅱ類以上標準的任務要求。四是開展專項行動。印發并實施《惠州市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提升行動方案》,組織各縣(區)環衛主管部門分階段、分步驟、有重點開展環衛公廁提升行動,要求落實日常保潔標準,加強設施設備管護,推動公廁升級改造。
(三)優化布局規劃,整合各方資源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由市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惠州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3年版)》,明確我市公共廁所相關配置標準。此外,為進一步提高惠城區公共廁所建設水平,2018年編制了《惠城區公共廁所布點規劃》,規劃指出,至遠期2035年中心城區城市公廁規模達到約857座,實現城鎮生活區、商業區公廁“3分鐘服務圈”,旅游區、旅游型村莊公共廁所“5分鐘服務圈”全覆蓋,全面滿足市民和游客的如廁需求,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環境衛生質量。
二是資源共享共治。近年來,一些縣(區)推動建立“廁所開放聯盟”,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餐廳、超市、加油站、商業服務窗口、賓館飯店等內部廁所向社會開放;在旅游旺季、重大節假日、大型節慶活動期間,增加可移動廁所,鼓勵設置男女廁位轉換和開設女性專用廁所,實現公廁資源共享,切實解決當地公共廁所數量不足、布點不合理的問題。如市環衛事務中心在人流量大、但不具備建設固定公廁條件的地方,采取建設裝配式公廁的方式,已建成投入使用4座裝配式公廁(分別位于:班樟湖、東江小學、文昌一路、市民服務中心);對已建成小區配建的公廁進行驗收、移交管理;配套建立了移動公廁靈活補充機制,備有兩部大巴式流動公廁,主要用于應急保障市重大會議現場、春運期間交通站場人流量劇增時等臨時投放至現場使用,并負責做好期間的保潔管理,助力彌補惠城中心區公廁數量的不足。龍門縣推廣“龍門縣全域旅游便民廁所聯盟”,目前,第一批加入“龍門縣全域旅游便民廁所聯盟”已有168多家單位,博羅縣建立的“廁所開放聯盟”,第一批加入的單位已有98個。同時,我市在旅游廁所日常管理方面還積極探索“以商管廁、以商養廁”管理模式,如紅花湖景區創新“廁所+商鋪+驛站”“廁所+養生休閑館”等模式,推動旅游廁所長效化、常態化管理。
(四)加大夜間公廁開放,精準施策保障需求
制定《惠州市環衛事務中心關于實行公廁24小時開放實施方案》,惠城中心區現有19座24小時開放環衛公廁,加上市區24小時營業的加油站、麥當勞等社會公廁,總數至少有近80座24小時開放的公廁,基本能夠覆蓋不同人群夜間如廁的需求。市環衛事務中心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分類配備,通過免費配備廁紙(目前有4座特級管理的環衛公廁實行免費提供廁紙、洗手液)和掃碼購買廁紙相結合方式,滿足不同人群的實際需求,提升公廁服務質量。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推進設施升級改造。加強與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文化廣電旅游體育、環衛事務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共同推進公廁建設與管理的標準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公廁服務質量和使用體驗。貫徹落實《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14-2016)標準,推進完成惠州市區環衛公廁綜合改造項目;指導督促各縣(區)按計劃推進公廁無障礙適老化建設改造,通過對公廁進行地面防滑處理、扶手安裝、增設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廁間改造、第三衛生間完善、安裝兒童便器、安裝環境感知技術設備等,打造安全、便利、人性化的公共如廁環境。
(二)推進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推動各縣(區)開展城市公廁及設施管理問題全面排查整治,督促保潔單位或人員嚴格按照《城鄉環境衛生質量和作業要求》做好清掃保潔及日常管護工作,確保城市環境干凈整潔,有序運行。
(三)加強日常監督檢查。采取“四不兩直”進行實地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并督促整改公廁衛生保潔不到位、設施設備損壞等問題,進一步鞏固整治成效,提升群眾滿意度。
(四)提升公廁治理水平。一方面堅持建管結合,加強公共日常管理服務,推動擴大惠城中心區24小時公廁開放數量,實行網格化管理,落實公共廁所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制作公共廁所保潔作業標準、監督電話、服務人員公示牌,懸掛在公共廁所內外,接受群眾監督。另一方面堅持科技賦能,充分依托城市運管服平臺,全面推行運用智慧環衛模塊,將城市公廁的基礎、作業及管理信息全部納入平臺進行全過程實時監控,提升公廁服務水平。
(五)廣泛開展宣傳引導。開展宣傳教育,培育廁所文明新風尚,推動文明如廁進社區、進商圈、進景區等,引導廣大民眾養成自覺愛護廁所設備、保持衛生、尊重他人的文明習慣,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公廁文化。
再次感謝您對我市公共廁所建設管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將持續優化公廁設施,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希望您繼續關注我市城市管理的各項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共同推動城市環境品質的提升。
惠州市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