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惠市發改產業案〔2025〕第54號
江鵬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高質量推進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的建議收悉,針對所提建議內容,我局高度重視,會同市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商務局、能源和重點項目局進行了認真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惠州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發展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2024年,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產業分別突破3900億元和5600億元,兩大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77%,構建“雙輪驅動、萬億領航”的產業格局,成為惠州制造業核心支撐。惠州聚焦“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目標,高標準打造“3+7”園區。堅決落實年度新增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70%以上落在“3+7”園區,從嚴控制園區外新布局工業項目。現有規上工業企業2135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8796.6億元,占全市71%,同比增長7.9%;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761.8億元,占全市68.2%,同比增長10.6%。過去五年,園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總量占全市的比重分別提升15.8、15.0和16.1個百分點。園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惠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健全完善政策體系機制。一是健全高位統籌推進產業轉移政策機制。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條例》,惠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會議、常務會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產業轉移工作。市主要領導率隊赴深圳市福田區、龍崗區溝通交流對口產業協作工作,多次專題聽取產業協作工作匯報,推動深惠對口產業協作持續深化。二是不斷完善“1+N”政策體系。在市委、市政府出臺《惠州市承接產業轉移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產業選擇、合作方向、產業承接載體,陸續完善《惠州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規劃建設方案》等“1+16”政策體系,為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二)創新打造共建產業園區。全省率先出臺《惠州市千億級園區及主平臺建設進展評價細則》,制定《主平臺月度評分表》,每月綜合衡量評價園區建設進展并排名,促進園區比學趕超、爭先進位。印發實施《惠州市千億級園區2025年度工作要點》,創新建立一園區“一特色定位、一管理機構、一國企公司、一融資方案”等“四個一”機制,優化園區運營管理效能,聚焦產業建圈強鏈、推動園區“專業化、數智化、綠色化、高端化”高質量發展。2025年1-4月,7個千億級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3.4億元,供地類項目新簽約54宗、新開工項目46宗,均超過時序進度;我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新承接項目30宗,完成省下達任務的63.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4%,比省下達任務高2.5個百分點。惠城智能家電、惠陽新型有機材料、惠東女鞋、仲愷超高清視頻顯示等4個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三)聯動打造新興產業集群。一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出臺《惠州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惠州市數字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惠州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方案》等多項政策方案。目前,我市已成立惠州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全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并赴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辦就協同打造珠江口東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帶進行交流。二是新型儲能產業。2024年,我市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蟬聯“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排名上升9位),全年全產業集群產值1085億元。2025年1-4月,我市新型儲能產業產值384.71億元,增長17.5%。我市持續多措并舉持續推動新型儲能多場景應用,聯合深莞打造全國一流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群,落實《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資金(支持制造業方向)實施細則》《申報指南》《新型儲能產業強鏈產品清單》,支持利元亨、億緯動力、億緯鋰能、拓邦電氣、德賽電池等5家企業共獲得2025年市級新型儲能專項資金支持700萬元。推動億緯動力、德賽電池等2家惠州企業入選國家第八批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
(四)強化區域創新資源合作。我市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大力推進區域協同創新。一是每年堅持組織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支持行業骨干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其中,連續四年組織實施“揭榜掛帥”制,支持德賽西威、TCL、億緯鋰能等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吸引市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開展協同攻關。2021年以來共支持揭榜掛帥項目21項。二是出臺并修訂了關于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團隊)的實施辦法,引進培育與“2+1”產業相關的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三是出臺《惠州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若干措施》,啟動建設全市科技成果庫,積極挖掘引進市外優質科技成果來惠轉化。四是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成功舉辦2024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碳中和分論壇。引進建設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依托惠州(香港)人才工作站,組織實施惠港、惠澳科技項目,立項5項支持與港澳高校共同推進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五)優化人才引育環境。我市印發實施《惠州市新引進人才安家落戶補貼發放實施細則》和《惠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舉薦辦法》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政策文件,縣區疊加政策。同時舉辦多場招聘活動:3月16日,組織我市21家重點企業參加廣州“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暨百萬英才匯南粵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收到簡歷3404份,與企業初步達成就業意向者550人,簽約45人。4月20日,組織我省242家優質企事業單位及科研機構參加“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武漢站)現場收到簡歷4.5萬份,4500多人達成就業意向。武漢站招聘工作專班通過“日調度、日匯總”機制,動態跟蹤企業簽約進展,截至5月23日累計簽約307人。作為百萬英才匯南粵武漢站活動的延伸,我市于5月14日至18日組織20家優質企業赴河南、黑龍江、遼寧等地高校參加雙選會及舉辦專場招聘會,收到簡歷1541份,初步達成意向403人,截至5月23日簽約106人。
(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全市招商引資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實施市縣兩級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創新市縣聯合招商、委托招商、駐點招商新模式,聚焦各縣區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動態編制《可供招商用地指引圖》,繪制產業鏈招商圖譜,對符合產業承接方向的項目開展精準對接。在全市營造了對深招商濃厚氛圍,實現信息互遞、資源共享,推動項目加快落地。2024年,全市(含各縣區)舉辦招商活動超90場,各縣(區)領導帶隊外出招商考察超400次,全市招商引資過會項目1710宗,計劃投資總額約1752.41億元。其中,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招商引資過會項目共371宗,計劃投資總額約714.7億元,各縣區通過福田、龍崗工作隊引進項目54宗。博羅-福田共建產業園(深博智造產業園)創新“同規劃、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務、同收益”的“五同”模式,共同面向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招商,促進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和產業協調發展,已過招商聯席會議項目12宗,投資總額約33.7億元,預計總產值65億元。福博兩地聚焦“河套科技創新+博羅先進制造”、“福田商圈經濟+博羅優品展銷”、“深圳中心城區微度假+博羅‘兩山’康養”,舉辦“河山映月福博生輝”推介會,精選260多種博羅優質農產品展銷,簽約項目9個,銷售農產品500萬元,首發“深港博”精品旅游線路10 條,香港“內地游”、 深圳“都市微度假”和博羅“兩山”康養產業實現有效鏈接。惠東-龍崗共建產業園強化高端裝備制造、大數據產業等合作互補發展,引入一批建鏈補鏈強鏈型先進產業項目,提升園區畝產效益和產業承載能力。2024年基礎設施投入6.6億元,規上產值69.13億元。龍門-龍崗共建產業園以“創新賦能、綠色發展”為理念,重點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前沿新材料、醫藥與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形成“4+N”的產業體系,尤其是合力打造功能性膜材料產業,引進一批優質功能性薄膜新材料產業項目。2024年新引進項目40宗(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9宗),總投資79.6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協議投資共75.1億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實施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強區域科技協同攻關。
二是用好支持我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若干措施,加強重點產業科技成果引進每年安排不超過500萬元對已轉化的項目進行獎補。
三是發揮惠州香港人才工作站的橋梁紐帶作用,與港澳高校、園區建立常態化成果轉化和人才交流機制,舉辦精準化對接專場活動,組織實施一批惠港、惠澳科技合作項目。
四是支持香港理工大學(惠州)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單位組建高層次人才研發團隊,引進香港理工大學高層次人才來惠創新創業。
五是緊緊抓住產業有序轉移工作的支持政策,著力推動園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針對短板和弱項,重點對涉及主平臺園區內的道路、供排水、污水處理、特色園區、公共配套設施等進行優化提升。
六是在開拓招商渠道方面不斷加碼,探索利用線上新媒體進行數字化宣介,發布優質推文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園區區位優勢、主導產業、招商政策、資源稟賦、重點項目、產業分布、產業用地等內容,加大對園區的宣傳力度,以靈活便捷的方式助力投資者找項目、企業家找機會。
惠州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