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輕舟分隊隊員駕駛沖鋒舟訓練。
“前三角變后三角”“縱隊變橫隊”“360大回環”……日前,在龍門縣民兵輕舟分隊一年一度的集訓中,在龍門縣人武部軍事科教官黃李堂的指揮下,穿著橙色救生衣的輕舟分隊隊員們駕駛著沖鋒舟在西林河面上快速變換隊形,在烈日下格外搶眼。
據了解,為切實提高民兵輕舟分隊的抗洪搶險救災能力,每年“龍舟水”期間,輕舟分隊都會組織隊員開展集訓。
60名隊員多為退伍軍人均有專業技能
當日上午10時左右,輕舟分隊的隊員們迅速有序地跳上沖鋒舟,并熟練地駕駛著在河面上進行橫隊、縱隊、蛇形等隊形變換,流暢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指令操作。
據了解,為切實提高民兵輕舟分隊的抗洪搶險救災能力,每年“龍舟水”期間,輕舟分隊都會組織隊員開展集訓。今年為期5天的集訓主要是對隊員們有針對性地開展包括沖鋒舟基礎操作、沖鋒舟維護保養、隊形變換、水上越障以及水上打撈等方面的訓練,每天水上訓練時間大約6個小時。
據介紹,輕舟分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成立,于2005年形成規模,由以往的33名隊員發展到如今的60名隊員。隊員來自龍城街道、龍田鎮、平陵街道、龍華鎮、永漢鎮和麻榨鎮。
“輕舟分隊隊員多為退伍軍人,他們本身有專業技能,是參與搶險救災的重要力量。”黃李堂告訴記者,輕舟分隊每年的培訓都是通過以舊帶新的形式,幫助新隊員快速掌握技能,全面提升隊伍救災能力。
“通過培訓后極大地提升了隊員的救人技能,確保在危急時刻能‘拉得出、打得響’,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隨時做好準備。”加入輕舟分隊僅一年的李海防于2004年從部隊退役,后曾在廣州番禺消防專職隊工作5年,2013年回到龍華鎮消防專職隊工作。雖然在很多人眼里,李海防的專業技能過硬,但是在集訓過程中,他依然認真謙虛地向老隊員學習。
在此次集訓過程中,輕舟分隊所有隊員嚴于律己、刻苦訓練,以搶險救災為己任,在準備中訓練,在訓練中準備,全力做好輕舟訓練工作,練就過硬素質,力爭高標準完成集訓任務。
洪災中與消防官兵安全疏散群眾42人
“隊員們分派在各個鄉鎮,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但在應急的情況下,確保4小時以內能把隊員集合起來。”黃李堂透露,輕舟分隊是龍門縣應急隊伍中的中堅力量,承擔著搶險救災、應急維穩等重要責任,為維護龍門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據介紹,本月12日至13日,龍門縣普降暴雨導致藍田、地派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輕舟分隊接到警情后,第一時間各派出10名隊員到藍田瑤族鄉和地派鎮參與抗洪救災,主要負責探測路面險情、為救援車輛開路、搜救被困村民、轉移受災群眾等,同時安排20名隊員留在大本營待命。
據黃李堂回憶,6月13日上午8時45分許,他接到上級指令后,立刻帶著4名來自龍華鎮的隊員及沖鋒舟等設備趕往地派鎮救災。在途經省道353線朱仔村路段時,因前方道路被淹而無法順利通過,黃李堂便帶著4名隊員下水探個究竟。
“當時被淹的路段大概有200米,水深情況不明,有很多救援車輛和人員都滯留在路上,無法進入地派鎮。”時間緊急,黃李堂及隊員們在前方打頭陣,同時引導一輛皮卡車在他們身后慢慢行駛,共同探測水域和路面情況。“被淹的路段水深一度深達腰間,我們和車輛安全通過被淹路段后,便馬上指揮和疏導滯留的車輛和人員。”經過輕舟隊員們的指揮和疏導,原本滯留了一個多小時的車輛慢慢得以順利通過。
隨后,黃李堂帶領隊員們來到地派鎮受災較為嚴重的清塘村實施救援。“來到清塘村后,由于當時洪水已慢慢消退,用不上沖鋒舟,我們便通過橡皮艇來開展救援行動,同時組織人員到村口等地拉起警戒線,防止村民返回家時因洪水發生事故。”黃李堂說,由于輕舟分隊及時為救援車輛開路,并與消防官兵等多方人員共同努力參與救援,成功在地派鎮清塘村搜救出39名群眾,安全疏散群眾42人。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特約通訊員黃偉光 通訊員黃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