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應急救援處置的第一現場、應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今年4月28日,市應急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的工作方案》,我市的基層應急能力建設進展如何備受關注。
10月28日召開的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截至10月19日,全市78個鎮級單位(71個鄉鎮、街道,4個管委會,2個園區,1個林場)100%完成基層應急管理機構設置改革,設立應急辦公室。全市1322個村(社區)已基本落實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工作和村級森林防滅火“九個一”工作要求。
成效
實現市縣鎮村四級指揮平臺貫通
市十三屆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戴學碧在《對市政府〈關于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的初審報告》中指出,近年來,市政府積極探索創新,聚焦“全災種、大應急”整合鄉鎮(街道)安全生產、地質災害、森林防滅火、三防、災情管理等資源力量,組建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全力推進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陳國強在作《報告》時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市人大常委會將開展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工作納入2022年工作要點,通過開展基層調研、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等方式,有力推動全市基層應急能力建設。
“統一指揮、上下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已基本形成。”《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全市78個鄉鎮(街道)完成應急管理綜合體系建設和市、縣、鎮三級平臺貫通,實現了延伸至村級的指揮平臺貫通,統籌接報事故災害信息、會商研判發展態勢、事故災害應急處置,統一指揮應急隊伍力量,統一調配應急裝備物資,第一時間做好事故災害初期處置。
同時,專常兼備、反應靈敏的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已初見成效。各鄉鎮(街道)加強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落實專常兼備要求,開展值班備勤、日常訓練、安全巡查、災害防范和應急處置等工作。博羅縣石壩鎮“10·15”森林火災中,石壩鎮綜合救援隊伍聯合有關力量55分鐘內撲滅明火,基層初期應急處置能力成效初顯。此外,根據省森林防滅火指揮部的統一調度,我市森林防滅火隊伍聞令而動,迅速支援周邊地市森林火災撲救,作戰能力和戰果均得到省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和當地政府的高度認可和充分肯定。
計劃
構建應急救援隊伍教育訓練體系提高隊伍作戰能力
“我市將持續推進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陳國強表示,接下來將加強對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工作任務的審核驗收,督促指導各縣(區)嚴格按要求完成建設任務,杜絕“假建”現象。加強政策指導和隊伍培訓,制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管理和考評指導意見,構建由應急管理部門統籌、消防救援部門主抓、鎮級應急管理辦公實施的應急救援隊伍教育訓練體系,不斷提高隊伍作戰能力。
同時,加強裝備配備和整合力度。參考省整合建設鎮街應急救援隊伍工作相關要求提出的鄉鎮(街道)應急物資配備標準,指導督促各地完善應急物資配備。積極與消防救援部門對接,爭取將鎮級消防專職隊納入整合范圍,實現救援力量整合。
建議
加快基層應急力量整合實現“全災種、大應急”
“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加快建立健全全市各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應急救援隊與專職消防隊共建共訓共練、救援合作機制。建立專家服務基層機制,提升基層風險辨識能力。有針對性修改、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各類應急處置預案,加強評估和論證,推廣實用的“一張紙”預案等好經驗好做法。
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常態化開展培訓工作,加強各類災害事故知識、處置策略等業務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強應用現代化救援技術裝備的學習,將無人機、“一鍵通”通過網絡“信息互通”等新的科學技術轉化為戰斗力。同時,加快基層應急力量整合,加大基層應急隊伍的整合力度,真正實現“全災種、大應急”。加強社會應急力量的整合、指揮、調度、管理等工作,充分發揮社會應急力量的補充作用。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參與應急救援,給予一定的激勵和保障。加大應急保障力度,各級政府要落實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經費。移動、電信等運營商要加強信號覆蓋設施建設,確保山區、林區等重點區域、重點企業的移動信號全覆蓋。
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林進寬